ID: 23795265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1.2声与听觉 课时精练

日期:2025-10-01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2次 大小:102627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课时,听觉,1.2声,科学,教材,新教材
    【浙教版2024】科学 八上1.2声与听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5八下·海曙期中)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 A.甲图,发声的喇叭使小纸片“跳舞” B.乙图,说话时触摸咽喉会感觉到振动 C.丙图,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 D.丁图,抽出空气铃声减弱 2.某人在半岁时,由于药物导致神经性耳聋,左耳听力损失大于105dB,右耳听力完全丧失。以下表述中,错误的是(  ) A.他耳聋的原因可能是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的损伤 B.他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位于耳蜗 C.听觉形成的流程: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耳蜗 D.他如果接受人工耳蜗治疗,听力可能会得到改善 3.(2025七上·拱墅开学考)听诊器的头部与耳郭作用相似,为了更好地收集患者内脏发出的声音。以下听诊头形状设计中,最合理的是(  )。 A. B. C. D. 4.下列各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 A.飞行的蜜蜂 B.运转的机器 C.挂在胸前的哨子 D.演奏的钢琴 5.鱼缸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金鱼立即受到惊吓游走,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水的振动产生的 B.上述现象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金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空气-水-鱼 D.在月球上进行上述操作,金鱼不会受到惊吓 6.(2016七下·浙江期中)某中学有一个150m×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老师绕场一周试听了一番,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乙和丁 B.甲和乙 C.丙和丁 D.甲和丙 7.在装满水的长50m的水管的一头敲击一下,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响声的次数是 (  ) A.1次 B.2次 C.3次 D.无法确定 8.(2025八下·宁波期中)下列实验或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发声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停止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2024七下·杭州月考)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10.课堂上,老师在教室中大声讲课,走廊中回荡着老师的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老师讲课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C.老师讲课时是声带在振动发声 D.老师讲完一句话后,走廊中仍可以听到声音,说明振动停止仍能发声 11.(2024七下·吴兴期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如图),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  ) A.小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B.此实验为了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实验中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D.若将此实验放到月球上做,只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而听不到声音 12.(2025八下·余姚期中)小刚扁桃体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几天后感觉耳朵疼,经检查是患了中耳炎。病菌从口腔侵入中耳的通道是(  ) A.听小骨 B.耳蜗 C.外耳道 D.咽鼓管 13.如图是一款骨传导蓝牙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住耳朵,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耳机声和周围环境的声音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固体、固体 B.气体、气体 C.固体、气体 D.气体、固体 14.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