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参与情境学习任务,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4. 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预习】 ★基础常识闯关 查阅资料,完成下面的空格。 1.李白(701-762),字( ),号(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又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2.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3.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著名的( )诗人。曾官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其诗歌富有( )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 4.李益(约750—约830), ( )诗人,字( ),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擢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课中探究】 ★任务一:诗仙行迹,探寻《峨眉山月歌》 学校正在开展 “诗人足迹” 主题展览活动,需要同学们搜集整理诗人的行迹相关资料。李白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行迹充满传奇色彩,《峨眉山月歌》就记录了他的一段行程,快来参与探寻吧! 【任务要求】 自由朗读《峨眉山月歌》,读准字音,如 “羌”“渝” 等,初步感受诗歌节奏。 结合注释,梳理诗歌中提到的地名,思考诗人的行程路线。 小组讨论: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尝试背诵。 1.诗人的行程路线是什么? 2.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3.请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任务二:乱世重逢,感悟《江南逢李龟年》 学校戏剧社正在筹备以 “乱世故事” 为主题的短剧表演,《江南逢李龟年》所描绘的乱世重逢场景很适合改编,邀请同学们一同赏析诗歌,为剧本创作提供灵感。 【任务要求】 朗读《江南逢李龟年》,注意节奏和停顿。 查阅资料,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以及李龟年的身份。 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 1.思考:诗中 “寻常见”“几度闻” 与 “又逢君” 形成了怎样的对比?这种对比有何作用? 2.小组交流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然后全班分享。 ★任务三:战地思亲,品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学校将要举办 “爱国情——— 主题征文比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蕴含着诗人在战地的特殊情感,值得我们深入解读,为征文积累素材。 【任务要求】 朗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理解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 1.理解 “九日”“登高”“菊花” 等词语在古诗中的特殊含义,思考它们在诗中的作用。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两句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3.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任务四:月夜乡思,品味《夜上受降城闻笛》 学校广播站计划开设 “思乡情——— 栏目,《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很好的素材,让我们一同品味诗歌,为栏目供稿。 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