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97910

1.5《认识棱镜》课件(15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5-11-2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90次 大小:986856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认识棱镜,课件,15张,PPT,教案,素材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学知识的关键内容,基于前面对光的折射等知识的学习,聚焦棱镜对光的作用。教材通过白光通过三棱镜的实验以及彩色轮制作,引导学生探究光的色散与色光混合现象,帮助学生认识到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同时色光也可混合成白光,为深入理解光学色彩相关知识奠定基础。内容以实验探究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实践与观察,符合新课改 “科学探究与实践”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彩虹等光的色散现象有生活认知,但对其成因及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科学知识缺乏系统了解。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喜欢动手实践,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实验观察与简单分析,但对光的色散和色光混合的本质理解能力有待提升。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组成的,了解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认识棱镜对光的色散作用。 科学思维 通过对白光通过棱镜及彩色轮旋转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比与分析,培养归纳推理、逻辑思辨的科学思维,能从现象中提炼出光的色散和色光混合的规律。 探究实践 参与白光通过三棱镜实验和彩色轮制作实验,学会设计实验、观察记录,提升科学探究的规范性与实践操作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光学色彩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严谨求实、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规律在解释自然现象(如彩虹)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了解棱镜的色散作用;知道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教学难点 理解光的色散和色光混合的本质,能用相关知识解释彩虹等自然现象。 教具准备 三棱镜、强光手电筒(或平行光源)、硬纸板、水彩笔、木棍、剪刀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彩虹的图片,提问:“同学们,美丽的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呢?大家有没有想过,白光里面藏着什么秘密?”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并交流关于彩虹形成和白光秘密的初步想法。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彩虹现象切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体现新课改 “从生活走向科学” 的理念。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光射入玻璃等透明物体时的折射 教师活动:回顾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提问:“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也能发生折射吗?这种折射会带来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享对光射入玻璃等透明物体时折射情况的猜想。 设计意图:关联已学的光的折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培养科学思维的逻辑性。 (二)探索:白光通过三棱镜及彩色轮制作实验 教师活动: 实验 1:白光通过三棱镜 讲解实验步骤:关闭教室所有灯,拉上窗帘,用强光手电筒(或平行光源)让一束强光(白光)通过三棱镜,观察并记录现象。 强调实验安全,提醒学生不要用强光直射眼睛。 实验 2:制作彩色轮 讲解制作步骤:用硬纸板剪一个直径约 5 厘米的圆;在圆上画出三个相同大小的扇形;用水彩笔将三个扇形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将木棍固定在彩色轮中心,快速旋转彩色轮,观察现象。 发放实验材料,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活动: 倾听并明确各实验步骤与安全要求。 分组进行白光通过三棱镜实验,观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并在实验记录单上记录;然后进行彩色轮的制作与旋转实验,观察彩色轮快速旋转时的颜色变化,并记录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光的色散和色光混合现象、收集证据,培养探究实践能力,落实新课改 “科学探究与实践” 的核心素养。 (三)研讨:分析实验与解释现象 问题 1: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