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 观察土壤 土壤的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概念 空气 20%~30% 水分 20%~30% 土壤矿物质 45% 土壤有机质 5% 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也可以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化的依据。 黑色:表示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腐殖质含量减少则呈灰色。 红色:表示土壤中含较高的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 白色:表示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 黄色:表示土壤中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 砂土 壤土 黏土 成分 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空隙少 所含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 黏粒占优势 通气、 透水性 蓄水 保肥 对农业 影响 强 良好 差 弱 强 好 易耕作 理想土壤质地 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有机质层:枯枝落叶层、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淋溶层:矿物质随水下渗淋失,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 母岩层:坚硬的母岩层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深,植物根系多 淀积层:淋失物质淀积,质地黏重,结构紧密 土壤剖面构造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一般15-30厘米厚。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耕作土壤剖面图 2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岩石(C) 风化作用(A) 成土母质(B) 低等植物着生(D) 原始土壤(G) 高等植物着生(E) 成熟土壤(F) 土壤形成过程 01 成土母质 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化学),影响土壤的质地(物理)。 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决定性因素。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富集。 生 物 循 环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02 生物 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①气温: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也就是化合物的分解速率和微生物活动。 温度高分解速率快,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土壤肥力较低; 温度低分解速率慢,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多,土壤肥力较高。 整体热带地区土壤肥力较低, 温带地区土壤肥力较高。 直接影响 影响土壤与大气 水分和热量交换 土壤的水热状况 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03 气候 ②降水: 降水多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 降水适中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适中,土壤肥力较高。 湿热地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黏粒比重高。 冷湿地区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肥沃。 间接影响 通过影响岩石风化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 气温 降水 蒸发 寒冷干燥———风化壳薄(物理风化) 高温多雨———风化壳厚(化学、生物风化) Ⅲ Ⅰ Ⅱ 高度 坡度 坡向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换。 山地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陡峭的山坡土层较薄;低洼地土层较厚; 04 地貌 阳坡土壤较阴坡干燥 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05 时间 06 人类活动 合理的改造 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比如水稻土。 不合理的改造 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比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土壤也呈紫色。 指出下列土壤现象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