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798106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课件(30张)

日期:2025-10-1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195283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城镇化
  • cover
(课件网)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的表现形式 01 02 03 04 05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劳动力从第一产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注:城镇人口数量大不代表城镇化水平高 (如:发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数量已超过了发达国家,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仍然较发达国家低) 城镇化的动力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经济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 经济越落后,城市化水平越低 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工业加速了非农产业和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城镇化的人口和产业集聚为工业化带来规模效应,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世界城镇化推进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800 1850 1900 1950 2000 初期阶段 加速阶段 后期阶段 发展较慢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水平 高,速度减缓 起步晚,水平 低,速度加快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大约在75%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 人口高度集中 现代交通和互联网 营造高质量人居环境 城镇绿化率、历史文化 特征: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市区范围扩大,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 出现高水平的大城市带 城市外围地带的人口显著增加 影响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现象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成因 人口:乡村→城市 地域:农村→城市 人口:市区、农村→郊区 城市→小城镇、乡村 市区人口减少 人口迁回市区 城市拉力 乡村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②乡村和小城镇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总结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原因 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 ①生活成本上升; ②环境质量下降。 1、中心城区的推力: 2、乡村的拉力: ①环境质量好; ②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3、阻力减小: 交通条件的改善,私家小汽车的普及。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特征: 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 “虚假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过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超过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相对落后。 即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我国的城镇化 特征: 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 1978-2017年平均每年增长1.0个百分点。 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1亿,市辖区人口超过100万城市达到165个。 我国的城镇化 意义: 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 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就业机会 提高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①推动区域工业、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厦门地铁3号线3标首个地下车站主体封顶 ②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镇建筑密集、人口居住集中,水、电、天然气可集中供应。 有利于提高土地、水等资源供应效率。 香港密集住宅区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3)改善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