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固体和液体》单元 单元小结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固体和液体》 课题 单元小结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及要求 1. 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3~4年级 ①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 记录。 ②能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质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 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和糖、铁屑和木屑等。 ③描述某些材料的透光性、导电性,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2. 1 物质的三态变化 3~4年级 ①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体积和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能清晰阐述固体和液体的相同与不同特征,如都有质量和体积,固体有固定形状,液体无固定形状等。 熟练掌握测量固体、液体质量和体积的工具及步骤,以及常见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和原理。 科学思维 能通过对比、归纳等思维方法,整理出固体和液体的异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物质混合与分离的现象及原理,提升综合分析与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能独立完成“往不同液体中添加水”的实验操作,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能依据反思与评价的内容,自我检查对单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态度责任 对单元知识的总结与应用保持积极态度,乐于参与交流与实践活动。 养成自我反思与评价的习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责任感。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系统梳理固体和液体的特征、测量方法、混合与分离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综合运用单元知识分析和解释“迁移与应用”中的实验现象,以及准确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 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蜂蜜、食用油、酒精、水、烧杯、量筒、玻璃棒等。 多媒体课件:固体和液体特征对比表格、实验现象图片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回顾固体和液体的特征。 一、回顾与整理:固体和液体的特征(15分钟) 1.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包括质量、体积、形状等方面。 2.填写韦恩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材的韦恩图中填写固体、液体的相同特征(如有质量、有体积等)和不同特征(如固体有固定形状,液体无固定形状;固体一般不能流动,液体能流动等)。 3.小组展示与交流:各小组展示填写的韦恩图,其他小组补充完善,教师适时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异同。 【意图解析】通过小组讨论和填写韦恩图,引导学生主动回顾知识,梳理固体和液体的特征,培养归纳总结和合作交流能力,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二、迁移与应用:物质混合实验(20分钟) 1.明确实验任务:分别往3杯20毫升的水中倒入同样多的蜂蜜、食用油、酒精,搅拌后观察现象;静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然后改变添加顺序,分别往3杯20毫升的蜂蜜、食用油、酒精中倒入同样多的水,观察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规范,如用玻璃棒搅拌时不要碰到烧杯壁和底,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交流与分析: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交流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如蜂蜜倒入水中搅拌后部分溶解或混合,静置后可能分层;食用油倒入水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