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 《地球上的水体》单元 单元小结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地球上的水体》 课题 单元小结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 2水循环 3~4年级 ③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说出河流、湖泊、海 洋、冰川、地下水等主要水体类型。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能准确填写地球上的水体分类图,明确咸水水体(如海洋)和淡水水体(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等)的具体类型; 能结合天气现象(如降水多少)和湖泊形成模型(地形低洼、水源聚集),解释湖泊面积变化的原因。 科学思维 能通过填写水体分类图,梳理本单元知识,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能运用所学的水体形成与天气知识,分析解释鄱阳湖面积变化的现象,发展知识迁移与综合思维能力; 能从知识、方法、行为等维度反思学习过程与节水实践,提升元认知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能独立完成地球上的水体分类图的填写,回顾整理本单元知识; 能查阅相关天气资料(可课前准备),结合湖泊形成模型,解释鄱阳湖面积变化的原因; 能根据反思评价的问题,客观评价自身对水体知识的掌握、模型工具的使用以及节水行为。 态度责任 在回顾整理与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保持对地球水体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 能认真反思自身学习与节水行为,增强优化学习方法、践行节水的意识与责任感。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准确回顾整理本单元介绍的各类水体,填写水体分类图; 结合天气现象和湖泊形成模型,解释鄱阳湖面积变化的原因。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将天气现象(如干旱少雨)与湖泊形成的模型(水源聚集)有机结合,逻辑清晰地解释鄱阳湖面积缩小的原因。 教学 准备 实验材料 学生课前收集2022年8月鄱阳湖地区的天气资料(如降水情况); 教师准备本单元各类水体的图片与简要知识卡片。 多媒体资源 地球上的水体分类图动画(逐步呈现正确填写内容); 鄱阳湖形成与面积变化的动画演示视频(结合地形与降水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水资源的重要。 一、情境导入:回顾单元知识(10分钟) 1.展示知识卡片,引发回忆:教师依次展示本单元涉及的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冰川等水体的图片与简要知识卡片,提问:“同学们,这些水体我们在本单元都学习过,大家还记得它们的相关知识吗?” 2.小组交流,分享回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对各类水体知识的回忆(如河流是流动水体,湖泊是静水水体,海洋是咸水水体等)。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讨论,补充学生遗忘的知识点(如地下水的形成、海洋是最大的水体等)。 3.引出分类任务:“我们学习了这么多水体,它们可以分为咸水水体和淡水水体。现在请同学们完成教材上的‘地球上的水体’分类图填写。” 【意图解析】通过图片与知识卡片唤醒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回忆,通过小组交流促进知识共享与补充,为后续准确填写分类图奠定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回顾知识的积极性。 二、活动1:回顾与整理:填写水体分类图(10分钟) 1.独立填写: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地球上的水体”分类图的填写,将咸水水体和淡水水体的具体类型填入相应空格。 2.小组互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分类图进行评价,看看是否有遗漏或错误的水体类型。教师巡视,收集典型的错误案例(如将海洋归为淡水水体,遗漏冰川等淡水水体)。 3.全班订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