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0157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6 第五单元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讲义--高中鲁教版地理选必1

日期:2025-09-2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54459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整体性,选必,地理,教版,中鲁,高中鲁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结合案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种地理现象。 3.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整体性原理及自然环境的演化。 一、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1.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_____,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 2.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_____。  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二、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空间尺度 表现 从全球角度看 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_____以及自我_____等 从区域尺度看 同一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_____特征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是如何体现环境特征一致性的? 三、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角度 表现 从全球角度看 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自身统一的_____与_____ 从区域角度看 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_____和_____也是统一的  下图为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关联图,请将图中空白处填写完善。 自然环境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下图为某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问题1 (综合思维)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问题2 (综合思维)图中环境演变对东、西两侧气候的影响有何差异? 问题3 (综合思维)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东侧地理环境演变过程。 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 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 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 生物 气候→植物 →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相对湿润 气候与 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 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地貌与 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地貌 一方面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2.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自然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生态环境失调。如下图所示: 1.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图1)和某地貌景观图(图2),完成(1)~(2)题。 (1)有关图1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图1中表示塑造图2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与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