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D D B B C D A B D C A B 14.(1)演变方向:由草原向森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灌丛)演变。 理由:该区域降水较多(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适合森林(灌丛)的生长;在此环境中森林(灌丛)物种比草原物种竞争力更强。 (2)时间:冬末春初(早春)。原因:此时天气逐渐转暖,草原干枯,便于燃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危害较小(或草未发芽,不会危害嫩草的生长)等。 (3)防止草原向森林演化(或保持草原生态稳定),维持畜牧业及旅游业发展;增加草木灰(为刚发芽的嫩草提供肥料);减少病虫害(促进草的生长);增加光照(利于新草发芽)。 1.C 2.D [第1题,通过示意图可知,该地有地形封闭和云雾天气多的特点,江南丘陵、云贵高原、珠江三角洲可以排除,只有四川盆地符合地形封闭且云雾天气多的特点。故选C。第2题,四川盆地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对地表的侵蚀作用较强,峡谷较多,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因为四川盆地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散失,因此云雾多,从而导致光照不足,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四川盆地水能、天然气等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调出地之一,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钙质(碳酸钙)和磷、钾等营养元素,土壤肥沃,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3.D 4.B 5.B [第3题,土地产出率较高,经济效益较好,不是该模式治理荒漠化效果显著的原因,A错误;该治理模式未采用立体种养结合的模式,B错误;防护林种类多并不能体现该模式的治理效果,C错误;图示“片圈面”种植了大量的防护林,植被覆盖率提高,防风固沙效果好,治理效果显著,D正确。第4题,我国西北荒漠化严重的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构成防护林体系的植被都具有耐旱的特征,B正确;为了减少蒸腾,往往枝叶稀疏,C错误;育草带植被根系不发达,A错误;只有薪炭林和用材林具有速生的特点,D错误。第5题,“片圈面”综合防护林体系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防护林,使荒漠化治理模式效果显著,还可以收获农产品,因此可同时发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②③正确。故选B。] 6.C 7.D [第6题,狮子、猎豹等被大量捕杀后,虽然短时间内会使食草动物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但后期食草动物又会因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而减少。第7题,A、B两项是“短期”行为,C项热带草原的食肉动物难以适应美国黄石公园的环境。] 8.A 9.B 10.D [第8题,“黑风暴”现象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土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形成的。第9题,“黑风暴”现象的出现,说明自然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0题,美国的“黑风暴”现象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并且根据地域情况不断优化生产结构。] 11.C 12.A 13.B [第11题,具体思路如下: 第12题,具体思路如下: 第13题,具体思路如下: ] 14.第(1)题,自然植被的演变要结合所处的地理位置,推断所处的原生态自然植被类型。第(2)题,烧荒时间的选择要考虑天气状况,要求天气晴朗,另外草类植物要干燥易燃,且对草原生态破坏小等。早春时期,雨季未到,天气晴朗,易于烧荒;同时此时草类尚未返青,烧荒不会影响随后的草类生长。第(3)题,草场是半人工干预的植被,烧荒可以强化此种干预,并且可以增加草场肥力和减少病虫害。 1 / 3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读我国某地形区自然环境特征联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形区是指( ) A.江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 2.下列有关该地形区地理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