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1274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9 第五章 章末综合测评(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件--高中中图版地理选必1

日期:2025-10-2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3次 大小:28165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课件,地域,规律,整体性,高中中,中中
  • cover
(课件网)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章末综合测评(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为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1~2题。 1.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 A.基岩风化 B.流水搬运 C.冰川搬运 D.风力搬运 2.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 B.大气含氧量低 C.蒸发弱 D.太阳辐射强烈 √ √ 1.D 2.A [第1题,由材料可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其来源不是基岩风化;冰川搬运不具备分选性,冰川沉积物的粒径大小杂乱无章;流水搬运来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而草毡层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风力搬运范围广,不受地表起伏影响,所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多来自风尘输入,其来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与河流沉积物,或是千里之外的干旱区。第2题,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受到抑制,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植物死根位于草毡层,环境较密闭,与大气接触少,所以分解慢与大气含氧量无关;蒸发弱、太阳辐射强烈对土壤中植物死根分解影响较小。] 长白山区松花江流域的白江河泥炭沼泽地,在距今8 000—5 000年期间曾经是森林—草甸广布的洼地,距今5 000年以来通过陆地沼泽化过程扩展而成。下图示意5 000年以来白江河泥炭沼泽的演化过程。据此完成3~4题。 3.推测现阶段白江河泥炭沼泽的主要水源补给方式是(  ) A.河流 B.降水 C.高山冰雪融水 D.地下水 4.原洼地的森林、草甸等发育成泥炭沼泽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气候湿→干→湿的变化 B.地壳持续抬升,洼地积水 C.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饱和 D.河流改道,河流阶地增多 √ √ 3.B 4.C [第3题,长白山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是当地主要的补给水源,B正确;当地河流以及地下水主要的补给水源也是依靠大气降水,A、D错误;松花江流域缺少高山,主要的补给水源不会是高山冰雪融水,C错误。故选B。 第4题,陆地沼泽化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森林沼泽化和草甸沼泽化。其通常是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原来地处洼地的森林、草甸等最终发育成泥炭沼泽。地下水位上升,使得洼地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森林逐渐被草本植被替代,草本植物大量繁殖,形成沼泽,即森林沼泽化;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特别是河水泛滥及临近水体沼泽化的影响,使潜水位升高或地下水出露,造成草甸的过度湿润,以致低洼处水分积聚,土壤中形成厌氧环境,死亡有机质在厌氧菌作用下,缓慢分解而形成泥炭层,即草甸沼泽化,C正确;气候干湿交替、地壳持续抬升、河流阶地增多都不会使洼地地表长期处于过湿状态,A、B、D错误。故选C。] 重庆奉节小寨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天坑,底部有崩塌物形成的堆积体和由流水溶蚀形成的暗河,堆积体上生长有小乔木、灌木、附生等植物。如图示意重庆奉节小寨天坑剖面。据此完成5~6题。 5.重庆奉节小寨天坑的形成,说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是自然环境要素间的(  ) A.相互独立和相互分割 B.相互替代和相互合并 C.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D.物质单一和能量单一 √ 6.重庆奉节小寨天坑底部堆积体上生长有植物,得益于天坑的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