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1609

4.1 牛顿第一定律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新教材】(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10-21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259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新教材,必修,物理,高中,2019,教材
  • cover
4.1《牛顿第一定律》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是力学部分的基石,标志着从运动描述向运动原因探究的过渡。教材通过回顾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引出力与运动关系的深层思考,系统阐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体现。本节不仅为后续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更在思想方法上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体现“从现象到本质”的物理思维路径。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运动学知识(如位移、速度、加速度),但对“力是否维持运动的原因”仍存在前概念误区,易受生活经验误导(如认为运动需持续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与归纳能力,但抽象思维和理想实验的理解尚弱。身心发展上,好奇心强,喜欢探究问题本质。学习障碍在于难以摆脱“力是运动原因”的直觉思维。突破措施:通过生活情境对比、历史思想冲突再现、理想斜面实验动画演示,构建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科学概念。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能准确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其揭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保持性。 2. 能解释惯性的概念,认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并能列举生活中与惯性相关的实例。 科学思维 1. 通过分析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理解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体会从实验事实出发进行合理外推的思维过程。 2. 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提升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科学问题,并设计简易实验进行验证。 2. 在教师引导下,参与理想实验的思维构建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提出假设—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完整路径。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感受伽利略敢于质疑权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理解科学理论发展的曲折性与进步性。 2. 认识到物理规律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与理性思考,增强探索自然规律的责任感与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物理意义。 2. 惯性的概念及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难点 1. 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思想方法及其在建立牛顿第一定律中的关键作用。 2. 突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前概念误区,建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科学观念。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 斜面轨道、小球、毛巾、木板、玻璃板、气垫导轨、滑块、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从生活经验到科学困惑 【5分钟】 一、生活现象引发认知冲突 (一)、展示生活情境,激发思考。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一名学生用力推一辆静止的自行车,自行车开始运动;当他停止用力后,自行车逐渐减速并最终停下。接着,教师提问:“为什么自行车在停止推力后会停下来?是不是因为‘没有力了,所以运动就停止了’?”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如踢出去的足球会慢慢停下,关闭发动机的汽车会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教师进一步追问:“这些现象是否说明‘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一旦停止施力,物体就应该立刻停止运动,可现实中它们是逐渐停下的,这又该如何解释?” (二)、引入历史观点,构建思想对立。 教师介绍:“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这一观点统治了人类思想长达近两千年。直到17世纪,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通过一系列精妙的实验和推理,才开始动摇这一传统观念。”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亚里士多德 vs 伽利略:力与运动之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