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1614

4.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新教材】(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10-04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249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必修,物理,高中,2019,教材,新教材
  • cover
4.5《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五节,是牛顿运动定律学习的深化与应用环节。教材通过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分析,重点在于建立“受力分析—运动分析—列式求解”的思维路径。内容安排由浅入深,从水平面上的匀加速运动到斜面问题,再到连接体与超重失重现象,体现了知识的递进性与应用的广泛性。本节不仅巩固了前几节的理论基础,更为后续学习动力学综合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力的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及牛顿三定律的基本内容,具备一定的受力分析能力。但将理论知识迁移至复杂情境中仍存在困难,尤其在多物体系统中易混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难以准确建立坐标系并分解力。学生习惯于记忆公式而非理解物理过程,缺乏“从现象到本质”的建模意识。此外,部分学生数学运算能力较弱,影响方程求解效率。因此,教学中需强化情境建模训练,借助生活实例激发兴趣,通过小组合作降低认知负荷,逐步培养其系统化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在典型力学情境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能识别并描述物体在不同受力条件下的加速度特征。 2. 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单个物体及简单连接体的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科学思维 1. 能够通过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构建“力—加速度—运动”的逻辑链条,发展模型建构与推理能力。 2.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合理选取研究对象、进行力的正交分解,并能根据物理规律列出方程组进行求解。 科学探究 1.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讨论,经历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2. 能够利用已知条件对结果进行合理性检验,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路径。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计算过程中注重单位统一与数据准确性。 2. 认识到物理规律在工程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牛顿第二定律在直线运动中的应用,掌握“受力分析→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求解未知量”的基本流程。 2. 对典型情境(如水平拉力作用下的加速运动、斜面上的滑动问题)进行建模与分析。 难点 1. 多物体系统的受力分析,特别是连接体中内力与外力的区分及整体法与隔离法的选择。 2. 正确进行力的正交分解,并在坐标系中列出分方向上的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议题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视频、小车与轨道实验装置、弹簧测力计、白板与磁贴受力图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5分钟】 一、生活情境引入,提出核心议题 (一)、播放视频:城市地铁启动与刹车过程 教师播放一段地铁进站后重新启动的延时摄影视频,画面中乘客身体随列车加速而后仰,减速时前倾。随后切换至游乐场过山车急速爬升与俯冲的片段,伴随游客的尖叫声。 提问引导:“为什么启动时我们会向后倒?急刹车时又会向前冲?过山车在最高点几乎失重,而最低点却感觉被牢牢压在座椅上?这些日常体验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规律?”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与物体的加速度密切相关,而控制加速度的核心法则,正是我们刚刚学过的牛顿运动定律。今天,我们就来开启一场‘解码生活中的加速度’之旅,深入探究牛顿定律如何解释并预测这些运动现象。” (二)、明确学习任务与挑战目标 教师在白板上书写本节课的主题:“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解码加速度的秘密”。接着提出本节课的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