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六国论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人称“老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北宋散文家,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宋仁宗嘉祐元年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文名因而大振。因而把作品集命名为《嘉祐集》。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解题 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 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即史论。 六国论 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论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后的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负多胜少。 苏洵生活的年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 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写作背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破灭:灭亡 兵:武器 利:锋利 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弊:弊端 赂:(割地)贿赂 疏通文意(第一段)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亏:亏损。 道:道理,原因。 或:有人。 互丧:彼此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 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译文: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以:因为。 丧:灭亡。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完:形—动,保全。 也:表判断语气。这是一个判断句。 研读文本—第一段 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怎样的?试简要分析。 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以:介词,用。 攻:攻战。 取:取得。 则:两个“则”连用,表并列,就。 获:获得。 邑:小城镇。 城:大城池。 较:比较。 之:主谓之间,取独。 而:连词,表因果关系。 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译文: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