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应练(十九) 1.解析:第①空,从语境“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可以看出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应填“孜孜不倦”。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刻苦不知疲倦,形容勤勉不懈怠的一种状态。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多用于书卷语气,含褒义。第②空,语境指自己所得的和自己所希望的不一样,很失望,应填“大失所望”。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非常失望。第③空,语境用来修饰“发现”,且这次发现与以往的不一样,是认真的发现,不必再费事,应填“一劳永逸”。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答案:①孜孜不倦 ②大失所望 ③一劳永逸 2.解析:从句式上看,原文的句子多使用短句,采用“……多少”的句式,形式协调一致,改后的句子打乱了句式,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好。原句先说“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然后一一列出具体的情况,这些琐碎的事务使作者感到厌烦,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 答案:①原文使用短句,与语段整体多用短句协调一致。②原文把“财务状况”的定语移至句后单独成句一一列出,强化了巴尔扎克作品内容的平淡烦琐,缺少年轻人喜爱的激情与新奇,使作者感到厌烦,表达了作者当时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失落感。 3.解析:“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珍珠”指“自己找到的喜爱的书”,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灰色的大海”指“祖父藏书室里的故书堆”,大海中寻找珍珠无疑是很困难的,表达了作者找书的艰辛。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祖父藏书室里的故书堆比喻成“灰色的大海”,把自己找到的喜爱的书比喻成“珍珠”,表达了作者找书的艰辛及找到之后的无比喜爱之情。 4.解析:第①处,前文说“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此处解说原因,“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强调数量多少不是主要的,应填“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第②处,前文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强调读书少而精,后文说“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强调读书多而不求甚解,应填“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或:还有人读书囫囵吞枣;或:还有人读了大量的书)。第③处,前文说“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强调个性或人格对于教养的重要性,“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是缺少个性或人格的结果,应填“没有(或:如果不具备;或:缺少了)这个前提(或:这一点)”。 答案:①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②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或:还有人读书囫囵吞枣;或:还有人读了大量的书) ③没有(或:如果不具备;或:缺少了)这个前提(或:这一点) 5.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爱的阅读”是基础,由此才能有“敬重的知识”,有知识才会获得理性、教养和素质等其他成长。二是不合逻辑,没有这些不能成为戕害性灵罪过的全部,应该为“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答案: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6.解析: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提炼出主干句“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指那些真正的阅读者”,“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目的,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都是“真正的阅读者”的定语,可将此定语剥离开来,分为三个短句:“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目的”和“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