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练(四) 第四单元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北上》是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该书讲述了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由杭州出发,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故事,也揭开了运河沿岸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材料一: 袁毅: 在你生活中,大运河处于什么位置? 徐则臣: 从小生活在河边,初中时住校,到冬天,宿舍的自来水管冻住,我们就端着牙缸、脸盆往校门口跑。校门前是一条人工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氲,河水暖人。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大运河两岸穿梭,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二十年来,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成了我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 袁毅: 为写作《北上》,你做了哪些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 徐则臣: 二十年来,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我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但要把一条河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仅熟悉和了解是不够的,你得吃透它,像熟悉你的家人一样熟悉它。这次我看了60多本专业书籍,这些资料如果我不写这小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写作这小说的4年里,我又重新把运河从南到北走了一遍,个别河段走了不止一遍。 袁毅: “到世界去”原来是你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如今你创作《北上》,这似乎是一场反思与寻根之旅,你寻找到什么呢? 徐则臣: 跟找到什么比,我更看重“北上”的过程,没有这个北上的过程,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大运河对我们有多重要,说它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一点都不为过。过去我理解的到世界去就是一直往外走,在《北上》中,意大利人到中国来何尝不是“到世界去”?所以,“世界”是辩证的。 袁毅: “将两个意大利人放置到中国运河人文历史书写中,以一种比较的视角介入《北上》的写作”,你是有意为之? 徐则臣: 有意为之,也是题材使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中国已经被迫“全球化”了,中国的事已经不单是中国人的事,也是整个世界的事,所以我想引入他者的视角,看看在这种差异性的目光下,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 袁毅: 为什么将运河故事开始和结尾的时间节点选在1901年和2014年? 徐则臣: 写运河,不仅要写它的历史,更要写它的当下。小说起自清政府宣布废止漕运的1901年,结尾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漕运废止,意味着运河作为国家层面上的运输功能到此结束,既然大运河最重要的现实功能就此逐渐丧失,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发掘运河承载的文化功能,思考、探索大运河在新时代下的意义? 袁毅: 当下,该如何用文化这把钥匙,去打开并“唤醒”大运河? 徐则臣: 我们都找到了“文化”这把钥匙。只是我在一己天马行空地虚构,沿河的建设者们却要步步为营地落实。我认为,各地在打造运河文化带时,应将本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史迹充分融入建设中,而非千人一面,只借着运河的资源,把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一段河道简单地做成旅游和商业的基地。 (摘编自袁毅、徐则臣《访谈: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 材料二: 虚构才是重回历史现场、审视运河古今的最佳途径。徐则臣在《北上》中通过设置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虚构了几个独立的故事,对大运河实现了精细入微的审视,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富的大运河世界。小说在历史线索的叙事中,以保罗·迪马克、谢平遥等人乘船北上为主要视角,见证了运河沿岸的繁华与苦难。在当下线索中,小说主要以邵秉义、谢望和等人的故事为主,抒写大运河的衰败和人们对运河文化价值的执着。 仅仅回溯历史,展示当下是远远不够的,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中国,更是世界的。因此,徐则臣还通过域外人的视角,将大运河置于世界格局中进行审视。大运河在中国大地上已流淌千年,中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