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1.D [红光和绿光的频率不同,不能产生干涉现象。] 2.B [根据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与波长关系有Δy=λ,由题图知Δy乙=2Δy甲,则d乙=d甲,故选B。] 3.B [双缝干涉中单缝的作用是获得线光源,而线光源可以看作是由许多个点光源沿一条线排列组成的,这里观察不到光的干涉现象是由于单缝太宽,得不到线光源。故选项B正确。] 4.D [出现暗条纹,说明S1、S2到P点距离之差为×(2n-1)=λ,而λ=,所以|r1-r2|=λ=,因此D是正确的。] 5.B [雨后的彩虹是色散现象,故选项A错误;在大海上出现的蜃景是光的全反射现象,故选项C错误;水珠在阳光下晶莹透亮是全反射的结果,故选项D错误;油膜在阳光照射下呈彩色是薄膜干涉的结果,故选项B正确。] 6.B [薄膜的干涉是等厚干涉,同一条纹宽度相同,且条纹是水平的,故选B。] 7.AC [从空气膜的上下表面分别反射的两列反射光是相干光,发生干涉现象,出现干涉条纹,故A正确;干涉条纹中的暗条纹是两列反射光波的波谷与波峰叠加的结果,B错误;干涉条纹的位置与空气膜的厚度是对应的,当上玻璃板向上平移时,同一厚度的空气膜向劈尖方向移动,故干涉条纹向着劈尖方向移动,C正确;观察干涉条纹时,眼睛应在入射光的同一侧,故D错误。] 8.解析:(1)λ==m=5×10-7m。 (2)Δx=7.5×10-7m=λ,所以是暗条纹。 答案:(1)5×10-7m (2)暗条纹 9.B [由光的频率ν=6.0×1014 Hz,知光的波长λ==5×10-7 m。P点到双缝S1、S2的距离之差ΔS1=0.75 μm=7.5×10-7 m=1.5λ。Q点到双缝S1、S2的距离之差ΔS2=1.5 μm=15×10-7 m=3λ,因此,P点出现暗条纹,Q点出现亮条纹,故B正确。] 10.C [薄膜干涉是凸透镜与平板玻璃之间的空气薄膜上、下表面反射的光发生干涉,即凸透镜下表面与平板玻璃反射的光发生干涉,A、B错误;由于薄膜厚度不是均匀变化,干涉条纹不是等间距,而是中央疏边缘密的同心圆环,C正确,D错误。] 11.C [为了减小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应使入射光分别从该膜的前后两个表面反射的光叠加后加强,则路程差(大小等于薄膜厚度d的2倍)应等于光在薄膜中的波长λ′的整数倍,即2d=Nλ′(N=1,2,3,…)。因此,膜的厚度至少是紫外线在膜中波长的。紫外线在真空中的波长是λ=≈3.7×10-7 m,在膜中的波长是λ′=≈2.47×10-7 m,故膜的厚度至少是1.24×10-7 m,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解析:从双缝到屏上O点的距离之差,无论用何种频率的光照射,路程差总是零。所以O点仍然是亮条纹。 从双缝到屏上A点的路程差d=S2A-S1A,用λ1光照射时为第二级亮条纹,即d=2λ1 代入数据d=1×10-6 m,这个路程差1×10-6 m对于波长为λ2的光波来说=2.5。 即为半波长的奇数倍,A处为暗条纹 d=(2k+1)(k=0,±1,±2,…) 1×10-6 m=(2k+1) m,即k=2 当k=0时为第一级暗条纹,所以当k=2时应为第三级暗条纹。 答案:O点处为中央亮条纹 A点处为第三级暗条纹 2 / 2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光的干涉 说明:单选题每小题4分,双选题每小题6分,本
组卷网,总分66分 ?题组一 双缝干涉 1.光通过双缝后在屏上产生彩色条纹,若用红色和绿色玻璃各挡住一缝,则屏上将出现( ) A.黄色的干涉条纹 B.红绿相间的条纹 C.黑白相间的条纹 D.无干涉条纹 2.用某种单色光进行双缝干涉实验,在屏上观察到的干涉条纹如图甲所示,改变双缝间的距离后,干涉条纹如图乙所示,图中虚线是亮纹中心的位置。则双缝间的距离变为原来的( ) A.倍 B.倍 C.2倍 D.3倍 3.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其中A为单缝屏,B为双缝屏,C为光屏。当他让一束阳光照射A屏时,C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