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5527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6 地貌的观察(含答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1次 大小:12161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必修,人教,地理,高中,答案,观察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1 2 3 4 5 6 7 9 10 11 12 B D A B C B D A A C A 8.(1)以丘陵为主;中部、西南部地势较高、坡度较陡,北部、南部、东部和西北部相对低平。 (2)山体高度较低;山顶较平坦,由山顶向山麓整体先陡后缓。 (3)可通视(可见)。 13.(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 (2)冲积扇。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冲积扇。 (3)变化:林地减少,耕地增加。影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1.B 2.D [第1题,观察地貌时,最适宜选在高处且视野广阔的地方。图中②处最高且视野辽阔,B正确。①处位置较低,A错误。③处位于低洼的山谷处,不易观察,C错误。④处位于平原,最不适宜观察地貌,D错误。故选B。第2题,观察地貌的顺序是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A错误。观察者描述地貌要按照从大到小,从高级地貌到低级地貌的顺序,B错误。绝对高度不一定大于相对高度,比如相对于海平面以下的地方,相对高度更大,C错误。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较陡,D正确。故选D。] 3.A 4.B 5.C [黄土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梁为长条形的黄土高地;黄土峁为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三者都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6.B 7.D [第6题,读图可知,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是20米,由图文信息可知,观察点1海拔为162米,等高线地形图显示,观察点2海拔为20米,因此观察点1和观察点2之间的相对高度应为162-20=142米,B正确,排除A、C、D。故选B。第7题,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读图可以看出,与乙地相比,甲地等高线较为稀疏,坡度更小,A、B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当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都位于正南方,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甲地是南坡,为阳坡,光照条件好,乙地是北坡,为阴坡,光照条件较差,D正确,C错误。故选D。] 8.第(1)题,据图可知,该地区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间,地形以丘陵为主;中部和西南部等高线较为密集,故中部和西南部地势较高,坡度较陡;而北部、南部、东部和西北部等高线较为稀疏,其地势较为低平。第(2)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40米,馒头山海拔为340~380米,故馒头山山体高度较低;山顶处等高线稀疏,说明山顶较为平坦;根据图2可知,从山顶向山麓方向,坡度先较陡而后较缓。第(3)题,据图可知,馒头山顶和丁处之间无高海拔地形遮挡,故两点间可通视。 9.A 10.A [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考察线路经过山顶、山谷、鞍部,但没有经过山脊,A正确。第10题,根据图中信息,①地与甲村之间被④山脊阻挡,无法看到甲村,A正确,②③④观测点与甲之间都没有障碍物,可以观测到甲村,B、C、D错误。] 11.C 12.A [第11题,读图2可知,沙丘的凸坡大致向北延伸,图1中骑手前进方向大致与沙丘凸坡延伸方向垂直,凸坡方向在骑手的右侧,即右侧大致为北,由此推断,前进方向大致向西,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2题,读图2可知,丁与甲之间等高线分布较均匀,属于较平的斜坡,没有地形阻挡视线,站在丁地可看见甲地,A符合题意,排除D;图中丁地与乙地、丙地之间有沙丘顶部阻挡视线,站在丁地不能看见乙地和丙地,排除B、C。故选A。] 13.第(1)题,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谷呈“V”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谷呈槽形。第(2)题,C处位于河谷谷口,典型地貌为冲积扇。第(3)题,分析两图可知,耕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少,这种变化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2/2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地貌的观察 下图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