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 U ”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多海蚀柱、海蚀崖、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外力作用的几点规律 (1)总体来说,外力作用通过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所以一般而言,高处易被侵蚀,低处易接受沉积。速度大小是影响外力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速度较快时流水、风力、海浪等都以侵蚀作用为主;速度降低到不足以搬运挟带物质时,则表现为沉积作用。 (2)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3)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的东营、滨州的全部地区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的部分地区。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完成1~3题。 1.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流水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河漫滩 B.河流阶地 C.华北平原 D.“V”形谷 3.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的增长速度明显减慢。黄河入海泥沙量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 A.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 B.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 C.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D.黄河入海口的位置不确定 1.C 2.C 3.D [第1题,冲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时,流速降低,泥沙堆积形成的;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或入湖口处流速降低,泥沙堆积形成的;无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还是湿润、半湿润地区都可能存在冲积扇和三角洲。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C。第2题,河漫滩是指平水期不被淹没、洪水期可能被淹没的河床以外的平坦谷底部分,它是由河流侧向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即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所成;河流阶地是地壳抬升和河水下切侵蚀的结果;“V”形谷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都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C正确。第3题,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含沙量大增,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因此,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使黄河入海泥沙减少,A不符合题目要求;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导致大量泥沙在库区淤积,使得黄河入海泥沙减少,B不符合题目要求;黄河入海水量减少,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输沙能力减弱,C不符合题目要求;黄河入海口的位置变化不影响黄河入海泥沙量,D符合题目要求。] 认识河流阶地 1.河流阶地的形成 (1)概念 河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