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6457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5 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含答案)--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3次 大小:6186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灾害,海洋,必修,图版,地理,高中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 C A A C A B C C B C D C A 15.(1)物质来源: 多地震破碎物;多风化碎屑物;多崩塌体堆积物;多冰川堆积物。 动力机制: 地形陡峭,水流速度快;降水集中,多暴雨; 夏季冰雪融水量大。 (2)滑坡遗迹、堰塞湖、石海、山前洪积扇、泥石流沟等。 (3)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危害生产活动; 破坏交通等基础设施;引发次生灾害。 1.C 2.C 3.A [第1题,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A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B错误;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C正确;震源深度越大,地震的破坏力越弱,D错误。故选C。第2题,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9千米。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面,平均深度是39~41千米,震源深度9千米,且此处地势高,地壳厚,所以震源在地壳,故选C。第3题,由材料“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4年5月27日在四川省木里地区发生4.6级(中强震:4.5级~6级;破坏性地震:>6级)地震”可知,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有震中距人口密集区较远,损害较小,①正确;该地区防灾减灾意识较强,②正确;本次地震为非破坏性地震,③正确;地震预警无法在地震发生前一周发布,④错误。故选A。] 4.A 5.C [第4题,海底地震发生后,引起海水扰动,传导至海面引起海水水位上升,称之为海啸,此次地震发生在海底,可能引发海啸,A对;海浪主要是由风力吹拂海面引起的,B错;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与海底地震无关,C错;风暴潮是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潮位远远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与海底地震无关,D错。故选A。第5题,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在制定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时,应主要考虑地震的烈度,C对;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为地震发生过后得知,无法在地震发生前预测,A、B、D错。故选C。] 6.A 7.B 8.C [第6题,由材料“库区整体上呈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互层……泥岩为不透水层,与水作用后强度会大幅降低而易发生塑性变形”可知,库区岩层以砂岩和泥岩互层分布,在库区河水的长期浸润下,岩体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砂岩中可溶性矿物溶解流失,岩体渗透性增强,地下水向坡内渗入汇集于泥岩表面。对比两图可知,水库回水线高程约975米,说明滑坡发生区域下部的泥岩会反复被淹,使泥岩在多次饱水与干燥环境下软化,其强度不断降低并向坡外蠕滑,使得泥岩上部砂岩因压制拉裂而破坏。在库区水位的变动下,上述过程反复发生,最终导致边坡失稳破坏,形成滑坡,A正确;年降水量、坡面植物及岩体软硬互层都不是直接诱因,B、C、D错误。故选A。第7题,由材料“泥岩为不透水层,与水作用后强度会大幅降低而易发生塑性变形”可知,受水库水位变化影响,泥岩在多次饱水与干燥环境下软化,加上重力及上覆岩层压力影响,向下蠕移,B正确;溶解流走的是砂岩中的石膏、绿泥石等可溶性矿物,A错误;没有断裂和褶曲发育的水平拉力或挤压条件,C、D错误。故选B。第8题,砂岩中的石膏、绿泥石等可溶性矿物被水溶解流失后形成孔隙,强度下降,其下部的泥岩变薄并向下蠕移,会导致砂岩支撑减弱,从而发生断裂,断裂的走向受重力影响大致沿坡面发育,这与图中所示的滑坡发育方向一致,如下图中AB面。故选C。] 9.C 10.B [第9题,温带气旋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夏秋季节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有利于沿岸地区海水堆积,夏秋季节风暴潮发生概率大,A错误;喇叭型河口和曲折河岸有利于海水堆积,河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