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 一、土壤的概念与组成 1. 土壤的定义 : 陆地表面由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组成的疏松表层,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 :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纽带。 2. 土壤的组成 : 成分 来源与作用 矿物质 成土母质风化形成,占固体部分95% 有机质 动植物残体分解,决定土壤肥力 水分和空气 存在于孔隙中,比例随环境变化 二、土壤的形成因素 (重点) 1. 成土母质 : 岩石风化的产物,决定土壤的 矿物质组成 和 质地 (砂土、壤土、黏土)。 易错点 :母质≠土壤,母质需经生物作用才能形成土壤。 2. 气候 : 温度与降水 :影响风化速率、有机质分解速度(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土壤贫瘠)。 案例 :湿热地区(红壤) vs 寒冷地区(冻土)。 3. 生物 : 关键作用 :植物提供有机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动物活动改善土壤结构。 4. 地形 : 坡度影响侵蚀与堆积(陡坡土壤薄,缓坡土壤厚); 坡向影响光照和水分(阳坡蒸发强,阴坡保水性好)。 5. 时间 : 成土过程漫长(如黑土需数千年形成)。 三、土壤的主要类型与分布 1. 地带性土壤类型 : 土壤类型 分布地区 特征 黑土 温带湿润草原区(东北平原) 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肥沃 红壤 亚热带季风区(南方丘陵) 酸性强,有机质少,黏重贫瘠 棕壤 温带湿润区(山东半岛) 中性或微酸性,肥力中等 荒漠土 干旱地区(塔里木盆地) 有机质极少,盐碱化严重 冰沼土 高纬或高山寒冷区(青藏高原) 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多冻土 2. 非地带性土壤 : 水稻土 (人类耕作形成,如长江中下游)、 紫色土 (四川盆地,母质为紫色砂岩)。 重难点 : 地带性土壤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如红壤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改造(如梯田改善水土流失)。 四、土壤的观察与剖面 1. 土壤剖面分层 : 层次 特点 枯枝落叶层 (O层) 地表未分解的有机残体 腐殖质层 (A层) 有机质积累,颜色深黑,肥力高 淋溶层 (E层) 矿物质淋失,颜色浅(湿润区明显) 淀积层 (B层) 上层淋溶物质沉积,质地黏重 母质层 (C层) 风化的碎屑物,未形成土壤 2. 观察内容 : 颜色(黑土→黑,红壤→红); 质地(砂土疏松透气,黏土保水保肥); 结构(团粒结构利于保水透气)。 易错点 : 误认为所有土壤均有完整剖面(如陡坡土壤分层不明显)。 五、重难点与易错点 1. 土壤肥力的本质 : 肥力高低取决于 水、肥(有机质)、气、热 的协调,而非单一成分(如黑土肥力高因水热与有机质协调)。 2.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 积极 :合理耕作(轮作、休耕)提高肥力; 消极 :过度施肥(土壤板结)、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 3. 特殊案例辨析 : 东北黑土 :气候冷湿,有机质分解慢; 南方红壤 :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淋溶作用强。 4. 土壤问题与治理 :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植树种草); 盐碱化 (华北平原→排水洗盐)。 六、典型例题 问1 :分析东北黑土肥沃的自然原因。 答1 :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有机质来源丰富; 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活动弱,有机质分解慢; 地形平坦,侵蚀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积累。 问2 :比较红壤与黑土的肥力差异及成因。 答2 : 对比项 红壤 黑土 肥力 低(有机质少,酸性强) 高(有机质丰富,中性) 成因 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 冷湿气候,有机质积累多 问3 :说明陡坡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答3 : 坡度大,地表径流冲刷强,表层土壤易流失; 土层薄,成土母质暴露,养分储存能力差。 总结 :结合气候、生物、地形等因素理解土壤形成与分布规律,通过对比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颜色、质地、剖面)强化记忆,联系实际案例(如黑土退化、红壤改良)分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