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解题方法 常用方法 规律特点 一般公式法 vt=v0+at;s=v0t+at2;=2as。使用时一般取v0方向为正方向 平均速度法 对任何直线运动都适用,而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中间时刻速度法 (v0+vt),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比例法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比例法解题 图像法 应用v-t图像,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 巧用推论解题 sn+1-sn=aT2,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问题,应优先考虑用Δs=aT2求解 逆向思维法(反演法) 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情况 【典例1】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A点时的速度为5 m/s,经3 s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14 m/s,再经过4 s到达C点。求: (1)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2)物体到达C点时的速度; (3)AB间的距离。 [解析] (1)在物体由A点到B点的运动阶段,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解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 m/s2=3 m/s2。 (2)在物体由B点到C点的运动阶段,再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可得物体到达C点时的速度 vC=vB+at2=26 m/s。 (3)在物体由A点到B点的运动阶段,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可得AB间的距离 sAB=vAt1+=28.5 m。 [答案] (1)3 m/s2 (2)26 m/s (3)28.5 m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优选方法 (1)理解各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特点和应用情景。 (2)认真分析已知条件(必要时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看已知条件和哪个公式的特点相符,然后选择用之。 (3)对不能直接用单一公式解决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要多角度考虑公式的组合,选择最佳的组合进行解题。 主题2 s-t图像和v-t图像的比较 1.s-t图像和v-t图像对比 比较内容 s-t图像 v-t图像 图像 物体的运动性质 ① 表示物体由坐标原点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v) 表示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a) ② 表示物体静止不动 表示物体做正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③ 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表示物体做正方向匀减速直线运动 ④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物体相遇时的位置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物体的速度相同 ⑤ t1时刻物体的位移为s1;图中阴影的面积没有实际意义 t1时刻物体的速度为v1;图中阴影的面积表示物体①在0~t1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 2.运动图像的分析与运用的技巧———六看”突破识图关 (1)看“轴”:先要看清坐标系中横轴、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同时要注意单位和标度。 (2)看“线”:线上的一个点,一般反映两个量的瞬时对应关系;线上的一段一般对应一个物理过程。 (3)看“斜率”:图像的斜率是两个轴所代表的物理量的变化量之比,它往往代表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例如,s-t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v-t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4)看“面积”:图像和坐标轴所夹的面积,也往往代表另一个物理量。这要看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的乘积有无实际意义,这可以从物理公式分析,也可以从单位的角度分析。如s和t的乘积无意义,我们在分析s-t图像时就不用考虑面积;而v和t的乘积vt=s,有意义且表示位移的大小。 (5)看“截距”:截距一般代表物理过程的初始情况,如t=0时物体的位置或速度。 (6)看“特殊点”:如交点、拐点(转折点)等。例如,s-t图像的交点表示两质点相遇;而v-t图像的交点表示两质点速度相等。 【典例2】 如图所示的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中,甲、乙、丙、丁四条图线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做直线运动,乙车做曲线运动 B.0~t1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车通过的路程 C.0~t2时间内,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C [在s-t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