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1. 定义 :由地球内部或外部动力作用引发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灾害。 2. 主要类型 : 地震 、 火山喷发 、 滑坡 、 泥石流 、 崩塌 (常见且危害大)。 二、主要地质灾害的特征与成因 1. 地震 (重点) 定义 :地壳快速释放能量造成的地面震动。 类型 : 构造地震 (最常见,板块运动引发,如汶川地震); 火山地震 (火山活动引发); 塌陷地震 (地下溶洞或矿井塌陷)。 震级与烈度 (易错点): 震级 :表示地震能量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 :表示破坏程度,受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等影响,不同地区烈度不同。 分布 : 全球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我国西南、西北多发); 我国 :青藏高原、台湾地区地震频繁。 危害 : 直接: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 间接:火灾、海啸(沿海地区)、滑坡(如汶川地震引发山体滑坡)。 防御 : 监测预警(地震台网); 建筑抗震设计(如减震结构); 应急演练。 易错点 :混淆震级与烈度的区别,误认为震级越大烈度一定越高(实际烈度受地质条件影响)。 2. 火山喷发 定义 :地下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火山类型 : 活火山 (近期喷发,如富士山); 休眠火山 (历史喷发但长期静止); 死火山 (无喷发可能)。 分布 : 全球 :环太平洋火山带(“火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 我国 :长白山天池、台湾大屯火山群。 危害 : 岩浆摧毁地表设施; 火山灰覆盖农田、影响航空; 有毒气体(如SO )危害健康。 防御 :监测火山活动、划定危险区。 重难点 :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火山灰反射太阳辐射→短期降温)。 3. 滑坡与泥石流 对比项 滑坡 泥石流 定义 斜坡岩体/土体沿滑动面整体下滑 沟谷中泥沙、石块与水混合的洪流 触发因素 地震、降雨、人工开挖坡脚 暴雨、冰雪融水、地震 物质组成 以固体为主 水、泥沙、石块混合 典型地区 山区(如黄土高原) 陡峭沟谷(如云南东川) 共同成因 (重点): 自然因素 :地形陡峭、松散物质多、降水集中; 人为因素 :植被破坏、工程建设(如开矿、修路)。 危害 : 掩埋村镇(如2010年甘肃舟曲泥石流); 堵塞河道→引发洪涝。 防御 : 工程措施:护坡工程、修建拦挡坝;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固坡); 监测预警。 易错点 : 滑坡与崩塌混淆(崩塌是岩体崩落,无滑动面); 泥石流必须同时具备充足水源和松散物质。 4. 崩塌 定义 :陡坡上的岩体/土体突然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 成因 : 岩石裂隙发育(如花岗岩风化); 地震或人工爆破震动。 案例 :三峡库区崩塌、西藏易贡崩塌。 三、地质灾害的关联性与防御 灾害链 : 地震→滑坡/崩塌→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溃坝→洪涝; 暴雨→泥石流→掩埋农田。 防御措施 : 工程措施 :加固山体(锚杆、挡土墙)、疏浚河道; 非工程措施 :灾害预警系统、避灾搬迁。 四、重难点与易错点 1. 地震与火山分布的关联性 : 均集中在板块交界处(如环太平洋带); 但并非所有板块边界都有火山(如喜马拉雅地区多地震少火山)。 2. 人类活动加剧地质灾害 : 采矿破坏山体稳定性→滑坡; 过度砍伐→泥石流风险增加。 3. 特殊案例分析 : 汶川地震(2008年) :逆冲型地震,引发大量次生滑坡; 长白山天池火山 :休眠火山,潜在喷发风险。 五、典型例题 问1 :分析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 答1 : 地处板块交界(青藏高原东缘),地壳活跃,地震频发; 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度陡峭; 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岩层破碎,松散物质多(如石灰岩地区溶蚀作用强)。 问2 :对比滑坡与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异同。 答2 : 对比项 滑坡 泥石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