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三节 防灾减灾 一、防灾减灾的基本内涵 概念 : 防灾 :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预防灾害发生或降低发生概率; 减灾 :在灾害发生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核心目标 : 减少灾害风险、增强抗灾能力、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 (重点) 手段分类 具体措施 案例 灾害监测与预警 卫星遥感、地震台网、气象雷达监测灾害动态 台风路径预报、地震预警系统 工程措施 修建防洪堤、加固山体、建设防护林 三峡工程防洪、黄土高原淤地坝 非工程措施 制定法规、灾害教育、应急预案、灾害保险 《防震减灾法》、学校逃生演练 灾后恢复 重建基础设施、心理干预、生态修复 汶川地震后重建、退耕还林恢复生态 易错点 : 误认为工程措施能完全消除灾害(只能降低风险,不能杜绝)。 混淆“防灾”与“减灾”的区别(防灾侧重预防,减灾侧重应急和恢复)。 三、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监测技术 : 遥感(RS) :监测大范围灾害动态(如森林火灾、洪涝范围); 地理信息系统(GIS) :分析灾害风险分布,制定应急预案; 全球定位系统(GPS) :精准定位灾害发生位置。【】 预警级别 : 按危害程度依次分为 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红色为最高级)。 预警案例 : 地震预警 :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差异,争取数秒至数十秒逃生时间; 山洪预警 :通过雨量监测提前疏散危险区居民。 重难点 : 预警系统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如短时强降水预警的难度)。 四、防灾减灾的工程措施 (重点) 防洪工程 : 水库(调节洪峰)、堤防(约束河道)、分洪区(分流洪水)。 抗震工程 : 建筑减震设计(如隔震支座)、加固老旧房屋。 防滑坡/泥石流工程 : 挡土墙、排水沟、锚固山体。 生态工程 : 防护林(防风固沙)、湿地恢复(蓄洪防旱)。 易错点 : 认为所有工程措施均适用于任何地区(需因地制宜,如南方多修水库,北方多防护林)。 五、非工程措施与社会参与 政策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 灾害教育 : 学校开设防灾课程、社区组织应急演练。 应急预案 : 制定不同灾害的应急响应流程(如台风“停课停工”机制)。 公众参与 : 志愿者救援、灾后捐款捐物、普及自救互救技能。 重难点 : 如何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如通过新媒体宣传)。 六、自救与互救技能 (重点) 灾害类型 自救措施 互救要点 地震 躲避在坚固家具旁或“生命三角区”,保护头部 先救近处人员,避免二次伤害 洪水 向高处转移,避免涉水(防触电、漩涡) 利用漂浮物协助被困者 滑坡 向两侧逃离,不沿沟谷跑动 清除掩埋物时注意安全 火灾 湿毛巾捂口鼻,匍匐撤离 引导被困者避开浓烟 易错点 : 地震时盲目跳楼逃生(应优先躲避); 洪水逃生时逆流游泳(应顺水流方向寻找高地)。 七、中国的防灾减灾实践 政策方针 :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科技应用 : 风云气象卫星监测、北斗导航系统灾后定位。 典型案例 : 汶川地震 :建立全国地震预警网; 南水北调 :缓解北方干旱,兼顾防洪功能。 八、重难点与易错点 防灾减灾的综合性与区域性 : 不同地区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如南方防台风,北方防沙尘暴)。 灾害链的应对 : 地震可能引发火灾、滑坡,需多灾害协同防御。 易混淆概念 : 防灾 vs 减灾 :防灾是灾前预防,减灾是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 预警 vs 预报 :预警是灾害临近时的紧急通知,预报是长期趋势预测。 九、典型例题 问 :说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防御台风的主要措施。 答 : 工程措施 :修建防波堤、加固沿海建筑; 非工程措施 :发布台风预警、组织渔船回港避风; 公众参与 :普及台风逃生知识,储备应急物资。 问 :分析黄土高原地区防治滑坡和泥石流的措施。 答 : 工程措施 :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