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81825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177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人教,九年级,上册,单元,9课,故乡
  • cover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通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学习文章的对比写法,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的细节刻画,表现认为性格。 4.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学习文章对比的写法,人物形象分析。 2.难点: (1)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 (2)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通读全文,完成以下任务: 1、扫清字词障碍。 2、熟悉主要内容。 3、弄清人物及其关系。 二、浏览全文,根据描写的人物确定本文的大致情节。 全文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在故乡”是文章的主体,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你休息一两天……我得去看看”。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母亲站起身……出去了”。写出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的典型。 第四层:“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与闰土的相见。 三、听读课文,加深印象。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多媒体朗读或录音范读。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由教师范读或学生个读。 四、学生自读,体味文学语言,加强语感。 五、有条件的地方可播放一小段有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江南农村状况的视频资料,没条件的可由教师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对比写法的专题研究,体会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人物命运变化研究,学习对比手法运用。 1、闰土命运变化研究:小英雄———木偶人 20年前“小英雄”的形象: 外貌特征: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 英雄特征: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景物烘托: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见多识广:①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②“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同“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③“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④“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人际关系:①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 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②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20年后“木偶人”的形象: 外貌特征: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 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木偶特征:①动着嘴唇,却没 有作声。②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③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