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18558

1.7《制作一个潜望镜》课件(15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5-10-1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649864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制作一个潜望镜,课件,15张,PPT,教案,素材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课,基于本单元对光的反射等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光的反射原理制作潜望镜。教材介绍了潜望镜的用途,展示了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并详细说明制作步骤,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深化对光的反射规律的理解,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符合新课改 “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掌握光的反射知识,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制作的经验不足。学生对制作类活动兴趣浓厚,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操作,但对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镜子角度调整)的解决能力有待提升。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巩固光的反射知识,理解潜望镜是利用光的两次反射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从而实现从低处观察高处或隐蔽观察的功能。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潜望镜的工作原理、解决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培养逻辑推理、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参与潜望镜的制作过程,学会根据原理设计、制作简单的光学装置,提升动手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科学制作的兴趣,养成严谨、耐心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国防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增强科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光的反射原理制作潜望镜,理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调整潜望镜中两面镜子的角度,确保光的两次反射能正确传播,使潜望镜正常工作。 教具准备 纸盒(或塑料盒)、两面小平面镜、剪刀、直尺、铅笔、透明胶带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潜艇在水下利用潜望镜观察海面的图片或视频,提问:“潜艇在水下是怎么看到海面上的情况的?潜望镜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或视频,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并交流对潜望镜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从军事应用场景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体现新课改 “从生活(国防)走向科学” 的理念。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教师活动:展示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提问:“潜望镜里有什么?光在潜望镜里是怎么传播的?” 引导学生结合光的反射知识分析。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结合光的反射规律,分析潜望镜中光的传播路径(光经两次反射改变方向)。 设计意图:关联已学的光的反射知识,为制作潜望镜奠定理论基础,培养科学思维的逻辑性。 (二)探索:制作潜望镜 教师活动: 讲解制作步骤: 在纸盒两个长边距边缘约 1 厘米处画直线;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距边缘约 1 厘米处画斜线;在对应面重复画线。 用剪刀沿斜线剪开。 将两面镜子插入纸盒开口,确保镜子的反射面相对,且与纸盒成 45 度角(可借助直角三角板调整)。 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 发放制作材料,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画线、剪口、装镜子等步骤中遇到的问题(如角度调整)。 学生活动: 倾听并明确制作步骤与要求。 分组进行潜望镜制作,按照步骤操作,遇到问题时小组内讨论或向教师求助,调整镜子角度,确保潜望镜能正常工作。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制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光的反射知识,提升探究实践能力,落实新课改 “科学探究与实践” 的核心素养。 (三)研讨:潜望镜的工作原理与效果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展示制作的潜望镜,提问:“你的潜望镜能正常工作吗?光在里面是怎么传播的?如果不能正常工作,问题出在哪里?” 学生活动:展示潜望镜,描述使用效果,结合光的反射原理解释潜望镜的工作过程,分析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如镜子角度不对导致看不到物体)并分享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帮助学生深化对潜望镜工作原理的理解,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