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82292

3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学案 (2)

日期:2024-05-22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2次 大小:80541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探索,学案
  • cover
学案3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走进生活 由于苏联是当时唯一具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且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所以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把苏联当成榜样,我国也在“学习苏联”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举国上下,到处都响彻着“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这类宣传口号也频频出现。斯大林逝世后,毛泽东敏锐地看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性,看到了“走苏联所走过的道路”存在的问题。于1955年底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 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在如何对待苏联经验问题上,我国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我们对待苏联经验的态度由过去的“基本照抄”转为“以苏为鉴”。 目标导航 1.理解从“基本照抄”到“以苏为鉴”的原因。2.了解《论十大关系》的背景,理解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3.通过学习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培养勇于实践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从“基本照抄”到“以苏为鉴”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几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从1953年开始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此期间,随着苏联问题暴露,我们开始转为“以苏为鉴”。 2.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集中阐述了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成果。 提醒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暴露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这一体制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利于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1.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对待苏联经验问题上,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提示 我国国内建设只照搬苏联经验而没有结合本国实际,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暴露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毛泽东敏锐地看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性,于1955年底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1.基本方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这是贯穿《论十大关系》全篇的中心思想。 2.积极因素:(1)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可以分化和利用。 2.判断:毛泽东主张在国内和国际上要全力消灭一切反动势力。(×) 提示 毛泽东主张尽量争取把国内和国际上的消极因素转为积极因素。 三、协调比例关系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但要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础;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必须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提醒 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 3.判断: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所以应按照重农轻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提示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重工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四、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 1.关于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的关系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 2.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以正确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提醒 正确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