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 “运动和力” 单元的内容,聚焦运动物体的能量及能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教材通过橡皮槌敲击音叉实验、小车从不同坡度斜面撞击木块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物体具有能量,且运动速度越大,能量越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观察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体现 “实验探究 — 规律总结 — 知识拓展” 的科学学习逻辑。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 “能量” 有模糊的生活感知(如知道运动的物体有力量),但对 “运动物体具有能量,且能量与速度有关” 缺乏科学认知。他们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与观察能力,适合通过实验探究运动物体的能量,不过在分析实验现象与总结能量和速度关系上需引导。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认识到运动的物体(如小车、橡皮槌)具有能量;理解运动物体的能量与运动速度大小有关,速度越大,能量越大。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比与分析,培养逻辑推理与归纳总结能力,能从实验中得出运动物体能量与速度的关系。 探究实践 能参与橡皮槌敲击音叉、小车撞击木块的实验,提升实验操作、变量控制、观察记录与分析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运动物体能量的探究兴趣,培养严谨的实验态度与科学的能量观。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运动物体的能量及能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实验现象,逻辑推理得出 “运动物体速度越大,能量越大” 的结论。 教具准备 橡皮槌、音叉、小车、不同坡度的斜面、木块、小旗或标记物、刻度尺;实验记录表;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飞行的子弹击穿物体、踢飞的足球打碎玻璃的图片,提问 “同学们,这些运动的物体能对其他物体产生作用,说明它们具有什么?我们的小车运动时有没有能量呢?”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运动物体的作用,对 “运动物体的能量” 产生探究兴趣,交流初步想法。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运动物体的作用现象为切入点,引出 “运动物体具有能量” 的探究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运动物体的能量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 它们都具有能量。我们的小车或其他物体有能量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猜想运动的小车具有能量(如能推动其他物体)。 设计意图:聚焦核心问题,激活学生已有认知,明确探究方向。 (二)探索:实验探究运动物体的能量 橡皮槌敲击音叉实验 教师活动:讲解实验方法:第一次用橡皮槌轻轻地敲击音叉,第二次用橡皮槌重重地敲击音叉;仔细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用手触摸音叉,感受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描述现象(重重敲击时,音叉声音更响,振动更明显,传递的能量更大)。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运动物体(橡皮槌运动)具有能量,且运动幅度(速度相关)影响能量大小。 小车撞击木块实验 教师活动:讲解实验要求: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每次从斜面的同一位置释放小车,保证初始条件一致;测量并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击后滑行的距离。强调变量控制(小车、木块、释放位置等不变,仅改变斜面坡度,从而改变小车滑下的速度)。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按要求操作,记录木块滑行距离,观察到坡度越大,小车滑下速度越大,木块滑行距离越远。 设计意图:通过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小车运动速度与能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变量控制能力。 (三)研讨:运动物体的能量与速度的关系 橡皮槌和小车具有能量的情况及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提问 “橡皮槌和小车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能量?我们是怎么知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