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课题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单元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以 “声音的产生 — 传播形式 — 传播条件— 传播速度 — 人怎么听见声音” 为逻辑主线,层层递进展开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大量实验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科学认知,为后续学习声音的特性、噪声控制等内容打下基础。 2022新课标要求 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学习 目标与核心素养 1、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是以什么形式传播,传播的条件是什么,传播的快慢是怎样的。(物理观念) 2、通过观察和实验,运用转换法、理想实验法等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了解声音是怎么进入人耳产生听觉,关注和保护听觉。(科学态度与责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现象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列举大量发声与传声的实例,如说话、听音乐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生活认知基础。但学生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现象,缺乏对声音本质的科学理解,如知道 “敲击会发声”,但不清楚发声的原因是物体振动;认为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但对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缺乏认知;对 “声波” 等抽象概念理解难度较大。此外,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对某些抽象的物理现象仍认知模糊,如声波、真空等,教师需通过转换法、类比法、理想实验法等突破抽象概念,引导学生从现象走向本质,逐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重点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4、知道真空不能传声;5、解声音进入人耳后产生听觉的过程 难点 1、运用类比法、转换法得出声音传播的形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2、声音在不同介质传播的快慢及现象 材料准备 实验工具:音叉、扬声器、小石头、水、玻璃容器、玻璃罩、抽气机、示波器 多媒体课件: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日常生活中,声音的现象处处可见:如下雨天的早读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交响乐团表演时,可以听到乐器合奏出优美的乐曲,合唱团随着音乐一起高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的?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 阅读活动1的内容,观察发声物体的振动 1、敲击音叉,将叉股插入水中,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水花飞溅,说明音叉在振动 2、把手指放到正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上,感受一下———感受扬声器跳动,说明扬声器在振动 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敲击鼓面,上面的小纸屑在跳动同时观察到鼓面在振动、手指拨动吉他琴弦,琴弦在振动、唱歌时用手放在喉头上,感受到声带在振动 通过以上的例子可知: 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源: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 而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以音叉振动发声为例———音叉静止时,周边的空气均匀;当音叉振动时,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纹理好似水的波纹 这就是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阅读活动2内容,观察声音的波形 将声音信号通过话筒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计算机或一种叫示波器的仪器,就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 声音不同,波形一般不同 知识点三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阅读活动3的内容,进行传声实验 1、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中,这时我们能清楚地听到闹铃声。慢慢抽出空气后,我们听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