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浮沉条件及应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物理课程重点内容之一,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浮力的基础知识,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同时又综合前面所学力、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等有关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对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感知浮力和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概念都有所接触或使用,但是很少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特别对浮力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显认识不足、理解不深。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活动,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内容,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压浮力奥秘的兴趣,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多观察现象,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新旧课表对比分析。 新课标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存在的问题。新课标中增加了对我国“奋斗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潜信息,让学生体会我国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讨论影响其所受液体压强和浮力的因素。培养学生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 2、使学生经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我国潜水艇的发展历程,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际现象探究物体浮沉条件。难点为浮沉条件的应用。学生通过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具象的思维迁移过程。浮沉条件的理解是解释浮力应用实例的关键,所以我把探究浮沉条件作为本节的重点;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比较轮船在不同水域中的浮沉情况时,往往片面根据液体密度的大小或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来判断浮力的大小出错,而仅凭推理、分析又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一知识点,所以把浮沉的应用实例“轮船”的相关知识点作为本节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航空母舰和潜水艇的图片,你想知道它们是如何实现沉浮的吗?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将利用已知道的浮力及力学知识来共同讨论发现它们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进行新课,探索新知。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物理的浮沉条件。 探究过程一:做一个演示实验,把三个乒乓球放在水中,(要求一只下沉、一只悬浮、一只上浮)。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