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大概念整体教学设计 [“数”说要点] 明确1个界限:真理与谬误 明确认识的2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明确实践的3种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理解实践的3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区分真理的3个特点: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理解认识发展的3个属性: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分清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4个表现: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 主题(一) 树立科学的实践观 [热点素材探究] 材料一:调查研究: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20多年来,“八八战略”像一把金钥匙,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生动实践的新境界。当年,习近平同志擘画“八八战略”前后,到嘉兴、湖州等地调研,有了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思路;在温州、义乌等地调研后,又形成了关于民营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想法等等。在每个地方调研发现的问题不尽相同,最终形成“八八战略”的整体谋划。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党员干部把调查研究作为走好群众路线的必修课,就要识民情、接地气,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心聚力。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衡量调查研究开展得好不好,最终要看成效。 材料三: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发现问题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化了调查研究的思想,强调“在调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提高调研成果质量,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 [问题设计] 1.结合材料一,从实践的特点的角度说明调查研究对“八八战略”产生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阐述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原因。 3.有人认为,只有调查,才能获得真理性认识。结合材料三,运用“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的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主题知识系统] |思|维|建|模| 深化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个人的认识、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都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同样,已经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也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科学理论反映的规律是普遍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具体的。科学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而它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获得成功。但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否获得了成功,不能靠理论本身来检验,而要靠实践活动的结果来检验。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的正确与否。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只有指导实践获得成功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否则就是错误的认识,是需要修正的认识。我们所说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都是在说明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主题融通训练]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形成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方式、改进工作作风的有效切口。据此回答1—3题。 1.调查是一个收集零散的“情”、获取感性的“料”的过程;研究则是一个寻求事物的“真”、悟出理性的“道”的过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