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提升(六) 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目的、演变趋势和影响 1.目的 (1)人口的普查、管理与控制。 (2)征发赋役的依据。 (3)扩充兵力的基础。 (4)保障社会治安和政权稳定。 2.演变趋势 (1)内容日益完整、周密。 (2)户籍与土地、赋税日益分离。 (3)政府逐渐放松对户籍的控制。 3.影响 (1)积极性: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是专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发赋役,汲取社会资源为国家服务;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治安和宗法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2)局限性:户籍制度将百姓的活动严格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阶段性特征 阶段 时间 模式 特征 第一阶段 夏商周到隋朝 乡官制模式 (1)乡里制度形成,具有一定自治功能; (2)乡官主要是官派产生,享有俸禄品秩; (3)乡官的选任注重道德评价 第二阶段 隋朝到宋朝 乡里制向保甲制、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1)乡和里的地位下降,乡里自治功能弱化; (2)官方对基层的控制与统治加强 第三阶段 从王安石变法到清朝 职役制模式 县成为基层行政组织,乡里自治色彩日趋淡化 三、世界主要国家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的不同阶段 1.基层治理:从地方自治传统到自治市镇制度和社区自治。 (1)地方自治传统的形成:在中古时期西欧的庄园以及获得特许状的城市中,自治因素普遍存在,庄园、教会的基层组织教区以及城市中市民组成的行会或商会担负着基层社会治理的职责。 (2)自治市镇制度确立: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推动传统的地方自治向自治市镇制度转型,英、法等国自治市镇的市长和议会由选民选举产生,主导地方治理,对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监督。 (3)社区自治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政府发挥政策制定、财政支持和监督管理作用,不直接干预社区事务,社区主要依靠居民自我管理。此外,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 2.社会保障:从济贫制度到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1)济贫制度的建立:16世纪后期,英国政府率先强制征收济贫税,每一教区须对其贫民负责。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该济贫法被历届政府承袭下来,此后欧洲各国也纷纷建立济贫制度。 (2)近代社会保障制度:19世纪80年代,德国率先推行社会保险立法,后来又设立完备的社会保险管理和监督机构,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的工业人口,其政策的成功实施使欧洲国家纷纷效仿。 (3)现代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30年代,美国在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障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此后一系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易错点1 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关系 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在国家管理体系中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户籍制度为赋税制度提供了基础的人口数据支持,而赋税制度则通过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户籍制度产生反作用,共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024·1月浙江选考,16)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 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 C.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 易错点2 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 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明清时期以乡绅为主导的基层组织与以县衙官员为代表的皇权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乡村社会。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