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29630

第四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四)(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14149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第四,统编,必修,选择性,编版
    单元总结提升(四)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规律 (1)中央政府力量的变化影响民族关系。国家强盛时,中央政府力量强大,各民族之间就能够和平相处,能够进行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反之,中央政府力量削弱或出现重大变故时,一些民族就会反叛,各民族间的敌对状态加剧,社会严重动荡。 (2)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影响民族关系。统治者和被统治民族之间,如果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民族之间就能和平共处,社会就能稳定,政权就能得以巩固;反之,如果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则会出现分裂和对抗,引发战争和社会动荡。 (3)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由开放走向闭关 明清以前对外交往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 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以海路为主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秦汉时期,丝织品传到西方,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等地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繁荣 二、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维护世界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和干涉。《联合国宪章》规定了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的原则,以及对于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或侵略行为的应付办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维护和平、制止侵略构成了现代国际法最重要的原则。 2.建立原则制度,调整国际关系。国际法规定了一整套的国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管辖居民、领土等客体的原则和制度,使国家之间建立一种确定的法律关系,每个国家都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则去实施行为,而不得互相侵犯和干涉内政等。 3.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法具备了一套建立外交关系的使领制度以及举行国际会议、缔结条约的程序规则,以便于国家之间进行正常交往,发展友好关系,促进经济合作。 4.提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限制和禁止在战争中采取不人道的行为。国际法禁止诉诸战争,使每个国家负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因此,提供了各种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 三、世界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时期 外交政策(方针) 外交成就 世界局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美苏“冷战”对峙;局部“热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改善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改革开放后 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不结盟政策,对外开放 开展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易错点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认其他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 (2024·湖南卷,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