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七年级上册 第5节 生物的多样性(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物质和能量两方面,其中阳光、温度等属于非生物的能量因素,水、空气、无机 盐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因素。旗树、植物的向光性、热带雨林与干旱沙漠的植被情况不同等都是因为环境 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包括同种生物之间的互助和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互助、斗争、捕食、寄生等。 (1)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七星瓢虫与蚜虫。 (2)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物质 维持生存的现象。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体内、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 (3)共生关系:两种生物生活一起,相互有利,离开后一方或双方都难以生存的现象。如清洁虾在鱼类 的体表,以吞食细菌为生。 (4)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 空间。 (5)合作关系:两种生物共同生活一起,彼此互为有利的生活关系。两者彼此分开后仍能独立生活。如 寄居蟹和海葵。 2.生物的适应和影响: 现存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是对环境的适应,如仙人掌的结构特点。某些动物的保护色、警戒 色、拟态等。 生物也会影响环境,如森林的蒸腾作用、蚯蚓的活动改良土壤肥力等都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拓展】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辨析。 要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必须弄清它们的概念。 保护色的概念有三个要点: (1)是为了适应栖息环境;(2)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3)有助于逃避敌害和捕食。 警戒色的概念也有三个要点: (1)动物本身具有恶臭或毒刺,能对敌害构成威胁; (2)具有鲜艳的色彩或斑纹,易于被敌害识别; (3)是一种保护性适应。 拟态的概念有两个要点: (1)是在进化中形成的; (2)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 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对照概念的要点进行印证、区别。例如,无毒蛇的鲜艳体色不会是保护色.但是 不是警戒色呢 我们根据概念,具有警戒色的动物本身应具有“恶臭或毒刺”等对敌害构成伤害的能力,显 然无毒蛇不具备。无毒蛇的这一体色与拟态的概念相符:无毒蛇的体色是一种“色泽斑”,这种“色泽斑”与 其他生物(毒蛇)非常相似,因此这种现象是拟态。 例1 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蚀,说明生物体 ( ) A.都能适应环境 B.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 C.都能生长和繁殖 D.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4 科学 七年级上册 解析: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表明地衣适应岩石的环境特点;地衣分泌有 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再加上自然风化作用,坚硬的岩石表面出现了许多小颗粒,后来形成了土壤, 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例2 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北欧人鼻子比非洲人的大,这有利于 ( ) A.消灭细菌 B.温暖空气 C.阻挡灰尘 D.空气流通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了解北欧和非洲的气候差异,北欧气候较冷。在鼻腔的膜上有毛细血 管,可以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温暖。北欧空气寒冷,北欧人鼻子高大,使空气在鼻腔内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 更有利于温暖空气。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受环境的制约 D.生物对环境的选择 A组 6.蝉在夏天正午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 1.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 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一现象说明对蝉的生 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 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 ( ) 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 ) A.阳光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水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温度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空气 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7.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 确的是 ( ) 句诗里暗含着生物知识,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A.“万物生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