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30512

第2节 地球的转动(2)———地球的公转与二十四节气(pdf版,含答案)--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16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0次 大小:36627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地球,七年级,科学,2024,教版,答案
    科学 七年级上册 第2节 地球的转动(2)———地球的公转与二十四节气 1.地球公转的特点: (1)地球公转是以太阳为中心,自西向东的旋转。 (2)地球的公转轨道面同赤道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 (3)地球公转的时间为365.2422天。 (4)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南北半球的四季变化。 2.一天中杆影变化规律: 由早晨到中午逐渐变短,正午时最短,正午之后逐渐变长,每天都是这样。在同一时刻,太阳高度越大, 阳光下直立物体的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小,阳光下直立物体的影子越长。(地球自转) 在一年中,每天正午(太阳正南)时,杆影的长度是变化的,而且变化是有规律的:夏季短、秋季居中、冬 季长、春季居中,这种变化每年循环一次。(地球公转) 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 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 两侧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纬度变化。 3.四季变化与太阳的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 北半球昼 时间 四季划分 点位置 夜状况 春分日 3月21日 赤道 昼夜平分 3、4、5月 夏至日 6月22日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6、7、8月 秋分日 9月23日 赤道 昼夜平分 9、10、11月 冬至日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12、1、2月 一年之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地区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4.昼夜长短的变化: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 【拓展】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 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如果地球是直着身子绕日公转,太阳光始终照 在赤道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但是太阳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 自转的轨道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我们称之为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各地的太阳高度随 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 存在。 5.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 15°,日期大约经过15天,对应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公转周期划分,属于阳历的范畴,每个节气在阳 历里日期相对固定。上半年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则在8日、23日左右,前后只相差1~2天。 6.二十四节气在回归线之间的位置,以春分到夏至为例,共六个节气,间隔约23.5°,相邻节气相差纬度 约4°,时间15天,即一个月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约8°。 1 55 科学 七年级上册 例1 假设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发生微弱的变化,就会引来地球上一系列的变化。据此分析回 答下列问题。 (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样变化 (2)若此角度变小,则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将如何变化 解析: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是23度26分(即黄赤交角),地轴与赤道平 面垂直,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度34分。 当此角度等于66度34分时(黄赤交角为23度26分),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纬23度26分至北纬23 度26分之间移动。 若此角度小于66度34分时(黄赤交角大于23度26分),此时回归线在北半球往北推,南半球往南推, 地球上太阳直射的移动范围会比本来的增大了。 若此角度大于66度34分时(黄赤交角小于23度26分),此时回归线在北半球往南推,南半球往北推,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一年中任何时候都缩小了,白昼时间变短,黑夜时间变长。 例2 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A 点大致是1月初 C.地球公转方向为自东向西 D.地球过A 点时的运动速度略小于B 点 解析:由于太阳位于椭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