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灯光 基础巩固 一、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围歼(qiān) B.憧憬(tóng) C.黑魆魆(qū) D.郝副营长(hǎo) 二、下列词语中,与“千钧一发”意思最不相近的一项是 ( ) A.间不容发 B.九死一生 C.危在旦夕 D.火烧眉毛 三、下面是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一首诗歌,请将合适的词或短语填入括号中。(填序号) ①明灯 ②火光 ③中国的光明 ④战斗的胜利 ⑤生命的火光 一星( ),就是你的生命;一盏( ),就是你的追求。为了( ),你点燃了心爱的书本,也点燃了( )。战友啊,亲爱的战友,是你用生命点亮了( )! 四、句子练习。 1.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用加点词语仿写句子) 2.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句话是对郝副营长激战前的 描写。他眼中“对未来的憧憬”是 。 阅读提优 五、课外阅读。(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卢沟桥烽火 ①1937年7月 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 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县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借口,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②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密集的机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③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县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他们举着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④当天晚上,大刀队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队员们立马举起明晃晃的大刀,以奔雷之势冲杀,扬起漫天尘土。一个大刀队队员呐喊:“小鬼子,看刀!”只见他怒视前方,用刀背撩开敌枪,乘势上步斜挥一记,一刀毙敌!那日寇猝不及防,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又重新回到中国军队的手中。 ⑤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⑥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⑦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就此展开了。 1.题目中的“烽火”原指古时边防报警点燃的烟火,在这里指 。 2.读选文,梳理主要事件,完成思维导图。 3.“偷偷地”和“悄悄地”意思相近,但在文章中的语义色彩却截然不同:第①段的“偷偷地”揭示了日本军队的 ,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而第④段的“悄悄地”则展现了我国守军 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 4.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民众纷纷行动起来支持抗战。下列不属于该类行动的一项是 ( ) A.北平市民前往部队慰劳。 B.很多人来电声援,并送来大批慰问品。 C.中共中央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 D.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帮助军队修筑工事。 5.第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