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383611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05-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1706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3课,祖国统一,历史,潮流,教案,格式
  • cover
课题 第2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设计教师 授课教师 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教学目标 课标: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1.知识与能力(1)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理解其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2)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认识我国对台的方针。(3)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资料,课堂记录、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一国两制”是我国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原则提出的,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认识国家强大是我国得以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通过港澳回归的实践,认识祖国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港澳的回归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和影响;两岸关系的变化以及对台方针的变化。 教法 教 具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材 处 理 师 生 活 动 【导语】播放音像资料《七子之歌》问:请大家回忆一下,这首歌在什么时候听过?该歌词表达了什么情感?问:对于澳门回归我国采用了什么政策?问:那么它为什么能促成港澳回归祖国?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又有何指导意义?这是本节将要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目标定向】 情景设置,渲染气氛,勾动情绪教师导入,设疑激趣;学生感受、思考、讨论,回答。 教 材 处 理 师 生 活 动 课标解读:熟悉“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掌握其含义,理解其在政治文明历程中的重要地位。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预习思考】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是什么?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何在?2.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3.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香港有何不同?【自主学习】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形成过程(1)雏形———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2)萌芽———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3)提出———80年代初,邓小平正式提出并进行全面阐述;(4)确立———1982年《宪法》规定为实行“一国两制”提供了法律依据;1984年六届二次人大正式通过“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5)运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2、内涵 “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等分裂国土的阴谋。“两种制度”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原有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不变,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维护台、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意义(1)“一国两制”构想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2)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为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指明了方向;(4)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一)香港回归1、过程①香港回归:经过多次磋商、谈判,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教师解读课程标准,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努力方向学案导学分组展示:学生梳理知识体系———以问代讲: 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