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37042

2.1 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日期:2025-10-07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245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三,必修,物理,高中,科版,2025--2026年
  • cover
2.1《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二章第一节,是“静电场”单元的承上启下部分。在学生已掌握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静电力做功的特点和电势能的概念,为后续学习电势、电势差、电容器等内容奠定理论基础。教材通过类比重力做功引出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性,进而定义电势能,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科学思维过程。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力学知识基础,熟悉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具备初步的能量观念和功能关系理解能力。但对“场”的抽象性仍存在认知障碍,容易将电场视为实体而非物理模型。此外,学生在处理矢量与标量转换、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区分方面尚不熟练。部分学生可能混淆“电势”与“电势能”,需通过情境对比和类比强化辨析。教学中应注重从生活实例出发,借助可视化手段降低抽象性,并通过合作探究促进深层理解。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知道其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 2. 掌握电势能的概念,能运用公式WAB = EpA - EpB进行简单计算,并理解其正负含义。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类比重力场中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迁移构建静电场中的能量模型; 2. 能运用功能关系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提升模型建构与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 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理论推导—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 在小组合作中设计并讨论静电力做功的计算方案,发展交流与协作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感受物理规律的普遍性与统一美,增强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 认识电势能在现代科技(如示波器、质谱仪)中的应用价值,树立学以致用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及其推导过程; 2. 电势能的概念建立及功能关系表达式WAB = EpA - EpB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 1. 理解电势能属于系统所有而非单个电荷所有; 2. 区分电势能与电势,避免概念混淆。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类比迁移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视频、静电场线图、探究任务单、实物投影仪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激发思考 【5分钟】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无人机在空中沿不同轨迹飞行。 教师播放一段无人机从地面起飞,分别以直线、折线、曲线三种路径上升至同一高度后悬停的视频片段。随后提问:“如果这是一架携带电荷的小飞行器,在匀强电场中从A点移动到B点,沿着不同的路径飞行,静电力所做的功是否相同?” 引导语:我们都知道,在地球表面,无论物体走什么路径,只要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一样,重力做的功就相等。那么,在电场中,静电力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隐藏着电磁学中最深刻的对称之———保守力的本质。 (二)、回顾旧知,搭建类比桥梁。 教师板书:“重力做功 WG = mgh - mgh = -ΔEp”,并强调:“重力做功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有关,与路径无关。这个特点使得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叫‘重力势能’的状态量。” 追问:“如果我们将‘质量m’换成‘电荷q’,将‘重力加速度g’换成‘电场强度E’,能否在电场中也找到一个类似的能量概念?” 过渡语: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类比思维,走进静电场的能量世界,探寻静电力做功的秘密。 1.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2. 回忆重力做功特点。 3. 参与讨论,提出猜想。 4. 明确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猜想合理: 类比迁移: 参与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