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38060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439838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课件,25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我们从读书中能获得什么? 一、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白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二、梳理作者的读书感受与思考,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尝试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学习目标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任务1:阅读作者档案,发现文意关联 请阅读下面的作者档案,尝试寻找作者生平与文章关于学习和读书的观点有关联的地方,每篇1-2处即可。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黑塞的创作真正继承了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因而世人称他为“新浪漫主义者”。 黑塞曾在神学院学习,而神学院教育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和扼杀人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深深地陷入了与德国民族主义冲突的境地。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促进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 作者档案(一)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作者档案(二)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1934年, 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曾经翻译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名篇,如《雷雨》。(英译本)《彭斯选集》《英国诗文选译集》等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和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第一种是事实性关联,如: (1) 黑塞创作本文的背景大约是一战前后,享乐主义已经开始甚嚣尘上。所以文中会有“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等描写。 (2)王佐良先生主攻外国文学及翻译,因此上图书馆的经历也主要围绕着英美文化等杂志和书籍展开,文章中也会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台词引用,无处不体现着外国文化的学术底蕴。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第二种是观点性关联,如: (1) 基于战争残酷性的反思和自身隐逸浪漫风格的追求,黑塞对于人性拥有非常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他坚持提倡通过读书来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 (2) 文章和作者档案中都提及王佐良先生在武昌文华中学、西南联大、牛津大学,始终坚持着良好的读书习惯,拥有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最终才能在外国文学和翻译领城有如此卓蓄的建树。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黑塞 示例: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 巴尔扎克的小说 《老子》《论语》《庄子》《孟子》《吕氏春秋》《中国民间童话》、中国抒情诗歌和通俗小说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孜孜不倦地阅读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曾经期待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却失落于详细的财务状况;很久之后重新发现其独特的价值。 通过父亲的指点,开始阅读《老子》,并逐渐从转译本到德译本,从《老子》到各种中国文学的书籍。 灰色的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 读书要认清自我,过去的自己读不了,现在的自己放不下。 体会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令人振奋和感动。 二、读什么书? 任务2:梳理读书经历,思考读书影响 书籍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