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38244

3.5 科学测量:长度的测量及测量工具的选用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274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测量,格式,第三,必修,物理,高中
  • cover
3.5《科学测量:长度的测量及测量工具的选用》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实验探究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三章“科学测量”部分,是学生系统学习物理实验方法的起点。教材通过介绍长度的基本测量工具(如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及其使用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测量有精度、工具需选择”的科学观念。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过渡到精密仪器的操作,体现了物理学科“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路径。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初中阶段的基础测量知识,能使用刻度尺进行简单长度测量,但对测量误差、估读规则和精密工具的原理缺乏系统理解。学生动手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操作中易忽视细节,如零点校正、视线垂直等。此外,学生对“为何要选用不同工具”缺乏深层认知。因此,教学中应通过真实情境任务驱动,结合合作探究与误差分析,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提升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长度是描述物体空间属性的基本物理量,掌握其国际单位制单位米(m)及常用单位换算关系。 2. 认识不同测量工具的量程与分度值,理解其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形成“测量需匹配工具”的基本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 1. 能根据待测物体的尺寸和精度要求,合理选择测量工具,发展逻辑判断与决策能力。 2. 通过比较不同工具的读数方法,归纳出估读规则,提升抽象概括与模型建构能力。 科学探究 1. 经历使用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测量不同物体长度的过程,掌握规范操作步骤。 2. 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数据记录与误差分析,体验科学探究的完整流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培养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尊重测量数据的真实性,杜绝随意修改数据的行为。 2. 意识到精确测量在工程技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读数规则。 2. 理解测量工具的选择依据———量程、分度值与待测对象的匹配关系。 难点 1. 游标卡尺与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原理理解及实际操作中的估读处理。 2. 测量过程中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识别与控制。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实验操作法 教具准备 刻度尺、游标卡尺(0.1mm)、螺旋测微器、金属圆柱体、薄铜片、小钢球、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测量的“误差”之谜 【5分钟】 一、讲述真实故事,引发认知冲突。 (一)、讲述工程师的失误案例: 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美国NASA发射的“火星气候探测者号”卫星,在飞行了数亿公里后,却在进入火星轨道时突然失联。事后调查发现,事故原因竟是一个单位换算错误———地面控制团队使用英制单位(磅力秒),而飞船系统默认使用国际单位制(牛顿秒)。这一微小疏忽,导致轨道计算偏差达100多公里,最终酿成数亿美元的损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测量不是小事,单位不统一、精度不达标,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那么,在我们日常实验中,如何才能做到“测得准”?今天我们就来开启“科学测量”的第一课———长度的测量及测量工具的选用。 (二)、提出驱动性问题: 假设你现在是一名精密机械厂的技术员,接到任务:测量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小轴承外径,要求误差小于0.01毫米。你会选择哪种工具?为什么普通尺子不行?如果你用错工具,会造成什么后果?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的探究之旅。 1.倾听故事,感受测量的重要性。 2.思考问题,初步建立“工具选择”意识。 3.小组讨论可能的测量方案。 4.表达自己的初步判断与理由。 评价任务 倾听专注: 问题理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