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39263

13.4《树和天空》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9-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37682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3.4,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树与天空 了解特朗斯特罗姆及创作背景。 一 体会诗歌奇特的想象、鲜明的意象和朦胧的意境。 二 感知诗歌的思想主题。 三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树”是很多诗歌中重要的美学意象,不仅因为树的形态优美,更因为诗人都想通过“树”讲一个更大的故事,主题有生命的循环、成长的陪伴、甚至是政治偏见。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特朗斯特罗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歌———《树和天空》,这首诗里的“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你也会喜欢!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理学家。他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 他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 1. 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 他于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练、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寓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他总能用诗歌感动生活,抚慰浮躁中渴望宁静的内心。 教学过程 《树和天空》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特朗斯特罗姆善于运用意象、隐喻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诗新颖、敏锐。世界时刻在变,时间永远在流逝,或许只有空间,才多少体现着存在的永恒。所以“树”与“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人与自然)与无限、永恒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代表人类、自然等客观存在)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接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与敬畏。因为“天空”是“我们”共同的家。 2. 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1. 解题 三、初步感知 “树和天空”言简意赅,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对象。同时,“天空”为“树”提供了背景,意象鲜明,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2. 诗歌结构 第1节:写树在雨中获得生机。 第2节:写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 教学过程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按一般情况,物是客观存在,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意象———解读诗歌的一个抓手 教学过程 诵读诗歌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歌。/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教学过程 1. 2011年,特朗斯特罗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用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打开通往真相的新径”。本诗中诗人精心选用了一系列的意象:树、雨、雪、天空。请就这首诗,谈谈你对这些意象的解读。 四、文本详析 教学过程 ① 树:下雨则走,雨停则歇,讲原则,有个性,演绎生命的奇迹。“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它的“急事”是“汲取雨中的生命”,可见树的不畏艰险,执着求索。夜晚中“挺拔地静闪”,因求索而具有魅力,与天空相互辉映。 ② 雨:给万物以滋养,也给万物以磨砺。“雨中的生命”没有晴天时的明丽、静好,更多的是活下去的勇气和活得好的拼搏。 ③ 雪:冰清玉洁,凛冬的精灵。有雪的夜晚是寒冷的,但树仍旧期盼雪花“绽放”。雪花“盛放”的美好“瞬息”,正是坚韧“树木”与多变的“天空”绝美的融合与共生。 ④ 天空:有雨有雪,有灰色倾洒,也有晴朗日头。树的周围环境。它给予树生命和憧憬,也给予树磨砺和成长。 明确: 教学过程 “树”和“天空”是本诗歌的核心意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