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位置 位移》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是学生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过渡的重要起点。教材通过引入“位置”与“位移”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运动描述的初步认知,为后续学习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学概念打下基础。内容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强调矢量与标量的区别,突出位移的矢量性,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路径。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接触高中物理,具备一定的初中物理基础,对“位置”“路程”有初步感知,但对“位移”这一矢量概念理解尚浅。学生容易将位移与路程混淆,缺乏矢量思维。同时,高一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坐标系的建立和方向的数学表达存在认知障碍。因此,教学中需借助情境探究和可视化手段,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建构位移的物理图景,突破方向性与矢量性的理解难点。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能准确说出位置与位移的定义,理解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2. 能区分位移与路程,掌握位移的矢量性,理解其在直线运动中的正负表示方向。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建立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运用矢量图示法表示位移,发展模型建构与科学推理能力。 2. 能在具体情境中分析物体的运动路径,判断位移与路程的关系,提升逻辑分析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利用直尺、坐标纸等工具测量并记录物体的位移,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 能在探究中提出问题、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与反思。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勇于修正错误认知。 2. 认识到位移在交通导航、机器人路径规划等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物理学习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位移的概念,掌握其矢量性,能用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2. 区分位移与路程,理解二者在大小和方向上的本质区别。 难点 1. 建立矢量思维,理解位移的方向性及其在坐标系中的正负表示。 2. 在复杂运动路径中准确计算和表示位移,克服“路径越长位移越大”的错误前概念。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图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激光笔、直尺、坐标纸、小车模型、磁性白板、矢量箭头贴纸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创设真实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外卖小哥的送餐路线。 教师播放一段3分钟的短视频:一位外卖小哥从餐厅出发,先向东骑行500米,再向北拐弯骑行300米到达小区门口,最后沿曲折小路骑行200米将餐送到客户手中。视频中标注了各段路径长度和方向。 提问引导:这位小哥总共骑了多少米?他的位置变化了多少?如果用一条直线连接起点和终点,这条线有多长?方向如何? 学生讨论后,教师追问:我们常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那他实际走的“路程”和他位置的“变化”是一回事吗? (二)、引入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教师总结:刚才大家提到的“总共骑了多少米”是路程,而“位置变化了多少”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概念———位移。它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我们将通过这节课,学会如何科学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板书课题:1.2 位置 位移 过渡语: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提出“飞矢不动”的悖论,质疑运动的真实性。而现代物理学正是通过精确描述位置的变化,揭开了运动的奥秘。今天,我们就从外卖小哥的故事出发,走进位移的世界。 1. 观看视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 小组讨论路程与位置变化的区别。 3. 分享初步想法,提出疑问。 4. 明确本节课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