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加速度》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五节,是运动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位移、速度等基本物理量的基础上,引入加速度这一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为后续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第二定律等内容奠定基础。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强调加速度的矢量性,并结合速度-时间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其物理意义,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逻辑。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物理思维能力,掌握了速度、位移等基本概念,能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但对“变化率”的抽象理解仍较薄弱,容易将加速度与速度混淆,尤其在判断方向时存在困难。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直观、贴近生活的实例更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需借助大量生活情境和实验演示,强化概念辨析,提升其科学思维能力。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掌握其定义式 a = Δv/Δt,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认识加速度是矢量,理解其方向与速度变化量方向一致,能判断物体加速或减速时加速度的方向。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比较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建立“变化率”的科学思维方法,提升抽象概括能力。 2. 能结合 v-t 图像分析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发展图像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设计简易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 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归纳得出加速度的相关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探究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 认识加速度在交通安全、航天科技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加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2. 加速度的矢量性及方向判断。 难点 1. 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与联系。 2. 判断加速度方向与运动状态(加速或减速)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教具准备 斜面轨道、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电源、刻度尺、多媒体课件、手机慢动作拍摄功能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5分钟】 一、情境导入,激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两段视频,引发思考。 1. 视频1:F1赛车从静止启动,3秒内速度达到100 km/h; 2. 视频2:普通家用轿车从静止启动,10秒内速度达到100 km/h。 教师提问:“两辆车最终都达到了100 km/h,它们的速度变化量相同吗?但它们启动的‘快慢’一样吗?我们用哪个物理量来描述这种‘速度变化的快慢’呢?” 引导学生讨论:虽然速度变化量相同(都是从0到100 km/h),但F1赛车用时更短,说明它速度变化得更快。这种“变化的快慢”不能用速度来描述,也不能用速度变化量来完全体现,需要一个新的物理量———加速度。 (二)、联系生活,深化感知。 教师继续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体现了‘速度变化快慢’的不同?” 预设学生回答:跳伞运动员刚跳下飞机时速度迅速增大,打开降落伞后速度迅速减小;电梯启动上升时人感觉被压向地板,制动下降时人感觉被向上抛起。 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涉及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快慢直接影响我们的感受和安全。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学习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 板书课题:1.5 加速度 1. 观看视频,对比思考。 2. 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3. 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4. 明确课题,进入学习状态。 评价任务 观察描述: 问题回应: 生活联想: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震撼的赛车视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速度变化快慢”的直观感受,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意识到加速度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广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