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英国能够在18、19世纪成功地实现现代化,主要是由于其在16—17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工业化的程度。”这说明工业革命成功的前提是( ) A. 君主立宪制确立 B. 国内外市场扩大 C. 工场手工业发展 D. 新技术层出不穷 2. “1619—1625年,运回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巨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 A.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 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D. 技术革新促成工业革命 3.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后来人们把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B.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 生产方式发生变化 D. 宣告了工业时代的到来 4. 李华同学绘制了下面的工业革命动力演进示意图,你认为①处应该是( ) A. 飞梭 B. 蒸汽机 C. 汽船 D. 蒸汽机车 5. 早期的工厂基本上都用水作动力,所以工厂一般都设在水流湍急的乡村而不是城市。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推广以后,工厂可以设在远离河流的地方,工厂的规模也变得更大。这旨在强调蒸汽机的使用( ) A. 加强了生产和市场的联系 B. 改变了人们的交通方式 C. 提高了人适应自然的能力 D. 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6. “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并实行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材料描述的是( ) A. 手工工场的形成 B.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 资产阶级的剥削 D. 现代工厂制度的建立 7. 下面图片是1825年斯蒂芬森试验蒸汽机车的场景,这一图片的历史价值是( ) A. 凸显工业革命对环境的污染 B. 见证了英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C. 描绘了铁路时代来临的标志 D. 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的一手史料 8. 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1/3到1/2,世界贸易的1/5到1/4,最高时其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总值的50%。由此可知,英国( ) A.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 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 C.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 掌握着欧洲和世界霸权 9. 1867年,(英国)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只占有不到40%的份额,而占家庭总数约1/4的中、上阶层家庭则占有国民总收入的60%。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 英国( ) A. 人口增长 B. 工人队伍壮大 C. 城市化加快 D. 贫富分化加剧 10. 《受雇于曼彻斯特棉纺工厂的操作人员的精神和身体状况》(1832年)中记载:“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这说明( ) A. 机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 现代工厂制度已经确立 C. 工厂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D. 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11. 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据此可推知( ) 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列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机修工等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羊毛分类匠、染匠等 最低 6 裁缝、鞋匠、梳毛工、手织工等 A.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 B. 工业革命促进了职业结构的变动 C. 工业革命导致了阶级的贫富分化 D. 手工工场已经被机器化生产取代 12. 火车运行初期,衣冠楚楚的绅士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对此有人感叹:“我想封建制度是一去不复返了。”这说明了( ) A. 火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B. 科技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C. 火车消除人们身份等级差别 D. 科技有利于平等思想的传播 13. 1785年,一名纺织厂主被人起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