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41672

第26课《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523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6课,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格式,-2025-2026,学年
  • cover
教案设计 课名:《雁门太守行》 科目 语文 课型 新授课 教师 学生班级 八年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雁门太守行》是部编本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八上)第六单元第26课《诗词五首》中的一篇,是一篇唐代诗歌(文体)的文章,本单元为诗歌和文言文为主题的单元,单元目标要求有1、阅读这些经典作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3、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这篇课文的文体特征是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乐府旧题)。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学生在七年级的古诗词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诗歌知识,掌握了一些诵读技巧,基于以上学情,八年级学生能够通过自读,读准字音、找出韵脚、划分朗读节奏。 参考课文注释,大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困难之处: 对这篇课文中的具体字词分析、品味语言方面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 感受诗歌中颜色词所表现的意境之美有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2、 根据诗歌内容,描述战争场景,体会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3、通过研读,抓住诗中带有颜色的关键字词,感受李贺作诗,工于设色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诗歌内容,描述战争场景,体会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通过研读,抓住诗中带有颜色的关键字词,感受李贺作诗,工于设色的意境之美。 教学媒体 幻灯片、音乐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新课的导入采用多媒体播放根据《雁门太守行》改编的歌曲,直观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诗歌中的战争场面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感性的认识,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调。请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中营造的氛围。 教师总结:紧张、悲壮、凄凉…… 2、诗题导入,介绍背景。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古题,属于《相和歌·瑟调曲》,后代诗人多借此题写征战之事。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第二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 1、学生们根据改编的歌曲,从听觉、视觉方面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感受紧张悲壮的氛围。 2、同学们通过课前的预习,已经查找到相关的背景资料,但收集到的难免有偏差的地方。这首诗的背景学界并不明确,学生容易先入为主,将已知的看作唯一的答案。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趣味性,起到引题和情感铺垫的作用。 2、一方面,对诗歌的背景资料给予补充,对后面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都有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正因为这首诗的背景不明确,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带着批判怀疑的态度去学习语文,不可不经调查就轻易相信,要从多方收集资料,发挥同伴互助的力量。 二、 读准音韵,比较分析 1、自主朗读。用“/”标出停顿,用“ ”标出本诗的韵脚。提问:本诗的韵脚是什么?你是如何划分本诗节奏的? 明确:韵脚分别是“开”“紫”“起”“死”,可以按照2-2-3的节奏划分,但要注意“报君黄金台上意”要按照2-3-2的节奏划分,依据注释十三,我们可知“黄金台”是一个固定名词,不能够随意拆开。 2、对比韵律。结合之前所学的古体诗、近体诗、词,体会它们的韵律特点,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 明确: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