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很高兴能向各位老师分享我在新课标背景下,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的个性设计与思考。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教法、学法等五个维度对本课进行阐述。 首先,立足单元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为单元导语,围绕“走近鲁迅”的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习作“有你,真好”以及语文园地,从多角度展现鲁迅先生的形象。单元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鲁迅,让学生初步体会其人物形象,感受其精神境界,了解其文学成就。课文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回忆性散文,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刻画了鲁迅在生活中的形象。选编文本意在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对三、四年级“根据需要收集资料”的能力提升,也是五年级“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延展和承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从教材选文来看,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基于真实情境,整合单元内容,我设计了“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为单元主题,开展“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交流会为单元核心任务。本课的任务情境为:致敬鲁迅先生围读会———永远记住他。 教师除了要分析好教材,还要掌握好学生的情况。关于资料的搜集查阅,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就开始有涉及,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搜集资料的方法。本单元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也与现在的语言表达有差异,因此借助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本文则需要学生借助相关时代背景资料,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在本单元课文学习过程中,从链接教材资料到借助课外资料,从教师补充资料到自主收集资料,从课前收集资料到课后查阅资料,从获取单一资料到综合运用资料,从理解语句含义到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学生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不断提升。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并结合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目标: 1.能用较快地速度默读课文。 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其次,依据学情定策略 基于学情,结合新课标要求,在大任务、大情境的背景下,我采用支架式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驱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借助以读促悟、圈画批注、交流分享等方法,在实践中获得语言知识、技能和语言运用经验。同时,将评价任务贯穿始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第三,以生为本话流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要在班级开展一次“我心中的鲁迅先生”交流会。今天,让我们换个角度,去看看周晔眼中的伯父鲁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理清作者与鲁迅先生的关系。具体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驱动课堂学习任务。 顺势进入环节二:初读课文,梳理事件 1.和以往的课文相比较,这篇课文的排列形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对比发现文本的板块特点。 2.出示课堂学习单1,引导学生用较快地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学生默读课文,拟定小标题,教师巡视指导;再指名汇报,引导学生评价,并稍作修改。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本环节,我以学习单和问题支架,进行简单的方法指导后,把任务交给了学生———自拟小标题、自评小标题、自定小标题,帮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