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43530

青岛版(五四制)数学三年级上册(2024)3《倍的认识》说课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09-21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69075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青岛,倍的认识,23张,课件,2024,上册
  • cover
(课件网) ———《倍的认识》说课 寻“倍”之旅: 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考 《倍的认识》———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节概念课 《倍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表内乘法和除法后,对数量关系的一次重要拓展。它既是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表述,也是后续学习分数、比例、百分数等概念的基础。教材通过非遗文化“抖空竹”表演的情境引入,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本质是“几个几”的延伸,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教材解析 册数 单元 与比率有关的内容 一年级下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上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上册 倍的认识 整数倍 三年级上册 多位数除以一位数 多位数乘两位数 整数倍 四年级上册 小数乘法 小数倍 四年级下册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下册 比 百分数 比 百分数 承上 启下 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表内乘除法计算,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倍”这种抽象的数量关系理解存在困难。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借助直观事物或操作活动,将“倍”与已有的“几个几”知识建立联系,从而突破认知难点。 二、学情分析 “加法结构” 数量的合并与多少的比较 “乘法结构” 认知结构的转变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用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会用图示表达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把握“倍”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与模型意识。 3.借助非遗文化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提升应用意识,同时渗透非遗文化传承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倍”的含义,掌握求倍数的方法。 深入理解“倍”的本质,灵活运用倍数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非遗文化“抖空竹”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利用课件动画、实物图片(小棒、圆片)进行演示,化抽象为具体。 启发式教学: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法:摆小棒、圈图形等动手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合作探究法:在小组讨论中交流想法,碰触思维,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法:在观察和比较中,总结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的规律。 六、教学过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情境导入,感知非遗与数学关联 以非遗文化“抖空竹”的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整理数学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六、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认识“倍” 找标准: 2个男生看成1份(标准量)。 圈一圈:女生人数圈成了3份,也就是3个2,所以说,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倍。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是()的()倍,初步建立语言模型。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六、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认识“倍” 评价标准 等级 能快速明确问题核心,计算结果正确,讲清解题思路 计算结果正确 六、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认识“倍” 找标准: 4个男生看成1份(标准量)。 圈一圈:女生人数圈成了2份,也就是2个4,所以说,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倍。 通过圈这个动作,将抽象的关系具体化、可视化。明白倍数关系不是固定的,随着标准量的变化而变化,一定要看清楚谁是“1份”(标准量)。 六、教学过程 (二)探究新知,认识“倍” 总结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