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44933

1.5.2透镜和视觉(教学设计)-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30840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5.2,透镜,视觉,教学设计,教版,2024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2透镜和视觉(第2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1.5.2透镜和视觉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掌握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并学会凸透镜的一些应用实例,建立完整的光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利用凸透镜成像实验总结、归纳凸透镜成像规律,建立和提升解题思维,并能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相关的实际问题; 探索实践: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态度责任:培养尊重客观数据、严谨的态度责任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两种透镜的特点以及凸透镜成像规律 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上第一章第5节第2课时。学生在接触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光的折射现象,对生活中常见的凸透镜应用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但对其背后的成像原理缺乏系统性理解。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正从具象向抽象过渡,对实验探究抱有较强兴趣,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有了一定基础,但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记录的严谨性以及从现象中提炼规律的逻辑思维方面仍存在不足。 学生容易混淆“实像” 和 “虚像”的概念,对“焦距”“物距”“像距”等术语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尤其对“1 倍焦距”“2 倍焦距”作为成像规律分界点的意义难以快速把握。此外,学生在数学关系与物理现象的对应上可能出现脱节比如难以将“u>2f”与“倒立缩小的实像” 建立直接联系部分学生因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可能认为“放大镜总能放大物体”,对“用放大镜看远处会成倒立缩小的像”存在认知冲突。同时,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小组实验中可能处于被动观望状态,需要教师针对性引导。因此教学中需通过直观实验、生活实例对比和阶梯式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突破抽象概念的理解难点,逐步建立成像规律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视频、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用过放大镜?试试用放大镜对着课本上的字,慢慢移动放大镜,观察字的大小和正倒有什么变化?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操作,其他同学观察现象。 当放大镜离课本很近时,字是放大的、正立的;但慢慢把放大镜移远后,字会变得倒立,甚至模糊———这是为什么 总结:凸透镜(放大镜)能成像,但像的大小、正倒会随位置变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规律! 通过生活化的放大镜使用体验引入新课,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建立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新知讲授 如图1.5-5所示,在桌上放一块凸透镜,在凸透镜的一侧点燃一支蜡烛,调节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像。 一、凸透镜成像规律 1.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来自蜡烛的光通过凸透镜会聚而形成的,这样的像叫作实像(realimage)。凸透镜成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来承接,实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如图1.5-6所示。 2.我们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看到的像跟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一侧。这是因为通过凸透镜射出的光没有会聚成像,只是人眼逆着射出光的方向看去,能看到像,如图1.5-6所示,这样的像叫作虚像。 3.物距:我们把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作物距(subjectdistance),用字母u表示。 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作像距(imagedistance),用字母v表示。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凸透镜能够成倒立的实像,像和蜡烛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其实是凸透镜,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结构,能够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那么,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规律可循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问题。 物体经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2.设计实验。 对探究问题,物距是自变量,实验中需要改变物距。我们可以把物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