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3 透镜和视觉(第3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1.5.1 透镜和视觉(第3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相应的矫正措施。 科学思维:通过凸透镜成像与人眼球的成像原理的学习,掌握类比的方法 探索实践:通过小实验探究及画图实践,了解近视和远视的原因,提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凸透镜成像与人眼球的成像原理的学习,掌握类比的方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视力缺陷与矫正 难点: 视力缺陷与矫正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上第一章第5节第3课时。学生在接触“透镜和视觉第三课时前,已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掌握了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这为理解眼球结构与视觉形成提供了知识基础。他们对自身身体器官的运作充满天然好奇,尤其是眼睛这一“心灵窗户”的工作机制,这种好奇心能驱动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观察活动比如观察瞳孔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或对比近视与远视的视觉差异。不过,学生的认知仍存在明显短板。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对品状体通过睫状肌调节焦距的动态过程、视觉信号经视神经传至大脑形成感知的原理,容易停留在表面记忆,难以深入理解其内在逻辑。同时,部分学生虽有近视经历,却对近视成因的科学解释模糊,常将“看不清”简单归因于“用眼多”,对高度近视可能引发的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缺乏认知,日常用眼习惯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读写姿势不规范等。 此外,学生对类比法的运用不够熟练,难以将照相机镜头与品状体、胶片与视网膜的功能对应起来,这会影响对眼球结构功能的系统理解。在保护视力方面,他们虽能说出“做眼保健操”“少看手机”等零散方法,但缺乏对科学护眼知识的系统梳理,也难以将认知转化为持续的行动自觉。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视频、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眼睛是我们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大脑80%的信息都来自眼睛。但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眼睛是怎么看见东西的?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视觉形成”的秘密,一起探索眼睛如何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 通过"眼睛是我们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的引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新知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体 新 知 讲 授 一、眼睛 1.眼睛 对着平面镜观察自己的眼睛,可以看见一圈有颜色的环形物,这就是虹膜。虹膜中央的小孔叫作瞳孔,光就是通过瞳孔进入眼睛的。 在光较暗的环境下仔细观察一名同学的瞳孔,然后在他(她)眼前约10cm的位置,用小手电筒照向这名同学的右眼睛(或左眼睛),留心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 这名同学眼睛的瞳孔有什么变化 他(她)的瞳孔变_____(填“大”或“小”)了。这样的变化说明:在光亮的环境中瞳孔自动调节可使_____(填“较少”或“较多”)的光进入眼睛。 虹膜可以通过调节_____的大小,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的量。 2.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人的眼球的结构和功能与照相机非常相似。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的大部分藏在头颅骨的眼眶内,只露出很小一部分,这样有利于保护眼球。此外,眼球前有眼睑,可随时合上,以防止异物进入眼睛,具有保护眼睛的功能。 那么,眼睛是如何观察到物体的呢 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眼睛通过睫状肌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使我们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