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847361

3.2《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课时教案-2025--2026年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表格式)

日期:2025-10-04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254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物理,格式,第三,必修,高中,教版
  • cover
3.2《 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三章“电路及其应用”的第二节,是学生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进一步探究电阻本质的关键环节。教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构建电阻定律的物理模型,并引出电阻率的概念。本节内容不仅是对欧姆定律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及非纯电阻电路打下基础,在整个电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了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以及欧姆定律的计算方法。但在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上仍存在理解偏差,对微观机制(如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受阻)缺乏直观感知。此外,学生对“电阻率”这一抽象概念易与“电阻”混淆。其身心发展正处于抽象思维快速提升阶段,适合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兴趣。主要学习障碍在于如何从多因素中分离单一变量进行科学探究。突破措施是设计阶梯式实验任务,结合生活实例(如电线粗细选择)增强感性认识,并借助动画模拟微观过程辅助理解。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导体电阻是由其自身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共同决定的,掌握电阻定律的表达式 R = ρL/S 及其适用条件。 2. 理解电阻率 ρ 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知道其单位和常见材料的电阻率数量级,能区分电阻与电阻率的概念差异。 科学思维 1. 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电阻与各因素的定量关系,发展归纳推理能力。 2. 能将宏观实验现象与微观自由电子运动受阻机制建立联系,形成从宏观到微观的物理建模能力。 科学探究 1. 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提升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 2. 能正确使用多用电表测电阻、游标卡尺测直径、刻度尺测长度,具备基本的实验仪器操作技能。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小组合作实验中培养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敢于质疑异常结果。 2. 认识导体材料选择在电力输送、电子器件制造中的实际意义,体会物理学对工程技术发展的支撑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掌握电阻定律表达式。 2. 理解电阻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计算与比较。 难点 1. 理解电阻率是材料本身的属性,不随导体形状改变而变化,区别于电阻。 2. 实验中如何精确控制变量并减小误差,特别是接触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合作学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不同长度、粗细的镍铬合金丝、铜丝若干,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多用电表,游标卡尺,刻度尺,PPT课件,微视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生活情境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一)、展示实物,引发思考 教师手持两根外观相似但材质不同的导线(一根为细铜线,一根为粗镍铬丝),接入简单电路点亮小灯泡,明显观察到亮度不同。提问:“为什么同样是金属导线,灯泡亮度却不一样?这说明什么物理问题?”引导学生回忆电阻概念,意识到不同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不同。 (二)、提出核心问题链 进一步追问:“那么,导体的电阻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如果我们想让一根导线的电阻变大或变小,可以怎么做?”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如“导线越长电阻越大”、“越粗的电线电阻越小”、“铜线比铁线导电好”等。教师将学生的猜想分类板书:长度L、横截面积S、材料种类、温度T。 (三)、明确探究任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