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了解《孔雀东南飞》及汉乐府诗的基本知识。 2.把握文中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梳理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鉴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赋比兴等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 4.体悟课文歌颂爱情、控诉封建礼教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前 言 学习目标 《孔雀东南飞》(并序)选自《玉台新咏笺注》。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称《焦仲卿妻》,这里沿用后人常用的题目。 这首诗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 本诗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 作品简介 乐府:原指西汉武帝刘彻始设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收集民间歌谣,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 乐府诗:中国古代官署(乐府)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汉乐府: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的乐府诗歌,以五言为主,句式灵活,语言流畅,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 汉乐府 汉乐府民歌的特征 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杂言体和五言体居多 叙事成分占很大比重 常用铺排和比兴 反映现实的广阔和深刻 注重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 语言朴素生动 诗末揭示写作目的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儒家的伦理纲常占据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规定有“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七出”等清规戒律。本篇所涉及的问题很深很广,揭示了封建礼教对社会各阶层的渗透,突出地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在本篇中,焦母、刘兄是封建礼教的体现者,直接制造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当时的人为此事感伤作了此诗。 故事背景 1 比兴开头(1)(引子)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 兰芝被休(2-6)(开端) 兰芝自请遣归,仲卿向母求情,终不获允。 3 夫妻誓别(7-12)(发展) 刘兰芝辞别焦家 4 兰芝抗婚(13-23)(高潮) 兰芝归家,官府托媒,兰芝抗婚 5 双双殉情(24-31)(结局) 焦仲卿、刘兰芝的诀别殉情 6 魂化鸳鸯(32)(尾声) 焦、刘两家合葬已逝子女 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小序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被夫家休掉,返回娘家 作,写 于是,就 为…感到哀伤 句末语气助词 被动句 介后 思考:诗前小序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疏通文意·小序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及作诗原因,说明本文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 (2)“誓”体现出刘兰芝对爱情的坚贞,“遣”“逼”两字写出了封建家长的专横,集中地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誓”与“遣”“逼”的对抗来展开故事情节。 (3)为全诗营造了悲剧气氛,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疏通文意·比兴开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名作状 向东南 流连往复 思考:本段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①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 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文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 ③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④与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以一鸟独飞开始,以双鸟和鸣结束,使首尾呼应,结构更加严谨,诗意更加浓郁。 疏通文意·兰芝被休(2-6)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府吏长跪告 伏惟启阿母 疏通文意·兰芝被休(2)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 ... ...